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不仅是中国的产粮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为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一变动对粮食产量及粮食生产波动产生较大影响。那么,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其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采用1949-2013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动,从而揭示黑龙江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剖析粮食生产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黑龙江省粮食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借鉴。经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建国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波动较大。一方面,粮食产量的提高得益于播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单产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动对粮食产量及其波动影响较大。玉米和稻谷因其较高的单产水平和较快的增速对粮食单产作用更大,且玉米和稻谷的种植面积在粮食面积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因此,玉米和稻谷对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起主要作用。(2)建国以来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结构表现出由多种粮食作物逐步向四大主粮作物过渡的特征,近十年来基本呈现“两增两减”的变化态势,“两增”为稻谷和玉米产量增加,尤其是玉米生产持续增长,“两减”是小麦和大豆产量减少。(3)自然条件、农业政策、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影响粮食生产结构的主要因素,而玉米和稻谷在粮食生产中的优势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粮食作物的收益较高。(4)运用GM(1,1)模型对黑龙江省未来几年的粮食种植结构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玉米产量将大幅上升,水稻略有下降,大豆和小麦则大幅度降低。根据以上研究发现,黑龙江省以玉米和稻谷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从产品供给的角度来看,不利于作为大豆主产区的大豆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从耕作技术角度来看,不利于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可以考虑通过合理的“大豆-玉米”轮作技术体系来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