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眼与对侧眼的晶体虹膜接触面积及与其他眼前节参数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临床设计研究,研究对象为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 22 例,44只眼)。所有入选对象均完成详细的眼科检查。通过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3D房角模式采集急性发作眼及临床前期眼图像,用基于Image J的自编程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及测量眼前节参数。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急性发作眼组与临床前期眼组的一般资料(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分析晶体虹膜接触面积与暗-亮变化的关系;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分析同一光照条件下两组间晶体虹膜接触面积的差异。使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晶体虹膜接触面积与眼前节参数的关系。 结果:暗室条件下,发作眼组ILCA与临床前期眼组ILCA无明显差异(P=0.760)。亮室条件下,发作眼组ILCA明显大于临床前期眼组ILCA无明显差异(P=0.030)。发作眼组在暗室条件下ILCA明显小于亮室下的ILCA(P=0.037)。临床前期眼组的ILCA在暗室条件和亮室条件下无明显差异( P=0.912 )。在暗室条件下,发作眼ILCA与AOD750(r=-0.444, P=0.038)、TISA750(r=-0.498, P=0.018)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亮室条件下 , 发 作 眼 ILCA 与 ACD(r=-0.608, P=0.003) 、AOD750(r=-0.451, P=0.035) 、TISA750(r=-0.450, P=0.036)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发作眼ILCA与LV(r=0.546, P=0.009)呈正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前期眼组中,无论在暗室或亮室条件下,其晶体虹膜接触面积与其他前节参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关系(P>0.05)。在暗室条件下,发作眼组前房深度浅于临床前期眼组(P=0.001),发作眼组前房面积小于临床前期眼组(P=0.025),发作眼组虹膜面积小于临床前期组(P=0.003),发作眼组的虹膜容积小于临床发作眼组(P<0.001)。在亮室条件下,发作眼组的瞳孔直径大于临床前期眼组(P=0.041),发作眼组的前房深度浅于临床前期眼组(P=0.001),发作眼组的虹膜面积小于临床前期眼组(P<0.001),发作眼组的虹膜容积小于临床前期眼组(P<0.001)。 结论: 本研究发现,亮室条件下,急性发作眼组晶体虹膜接触面积明显大于临床前期眼组。急性发作眼组的晶体虹膜接触面积在暗室条件下明显小于亮室条件。无论是暗室条件还是亮室条件下,晶体虹膜接触面积与房角开放距离(AOD750)、虹膜小梁空间面积(TISA750)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且在亮室条件下,晶体虹膜接触面积与前房深度也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与晶体拱高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