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是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起到关键性的纽带作用。我国对林业发展非常重视,对林业发展的改革也是在不断探索中。促进林业集约化、规模化、合理化以及和谐化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南地区的林权改革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南方集体林改革的逐步推广,西南部分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在产权制度明晰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林地林木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林权改革之后分散化经营的林地林木资源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规模化的林业生产。林权流转是将细碎化的林地资源重新整合的一个过程,是林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以产权理论、林权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为研究基础,对西南地区的直辖市——重庆涪陵农户林权流转情况和意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实地调研涉及样本农户120户,辐射6个乡镇10个行政村。研究首先通过数据对样本农户林地资源的经营情况以及林权流转现状两个方面分析农户进行林权流转行为特征:其次从制度变迁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对农户参与林权流转的动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农户行为理论中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前提假设,建立农户林权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结合调研区域的实际数据对农户进行林权转出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可知当地农户林业经营积极性甚微并缺乏林地经营的条件。在林权流转行为方面,研究区域农户对林权的转入缺乏原动力,林权转出意愿较强。在对农户参与林权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后发现,研究区域内显著影响农户林权流转意愿的因素包括来自农户自身的“家庭外出打工劳动力数”和“林地的细碎化程度”;还包括来自农户外部的“村集体是否存在林业合作社”、“是否受村集体对林权流转态度的影响”以及“农户是否知道有第三方的交易服务”三个因素。这5个因素在不同置信水平以及不同方向上显著影响农户参与林权转出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