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我国肝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三位,肿瘤病死率中排第二名,其病死率高,预后差。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的常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全身的放疗,化疗和微创介入治疗等,但治疗后复发率和转移率仍较高。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生长的局部内环境,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长久以来人们多注重于肿瘤本身的研究,常常忽视了肿瘤微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免疫治疗是继传统治疗方式之后的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是应用免疫学的原理的方法,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方式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2013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疗法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首。IL-34是2008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表达在单核细胞表面的受体M-CSFR结合介导其生物学功能。特异性促进单核细胞增殖活性和骨髓体外培养中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形成,其能促进TAMs的浸润,从而调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本研究通过比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L-34的表达差异以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初步探讨IL-34在肝癌发病机制与肝癌微环境的作用,为肝癌的治疗,特别是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肝癌患者标本43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细胞癌。2.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3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IL-34的表达情况。3.利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将其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其IOD值。4.分析IL-34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的高低,探讨在癌旁组织中IL-34表达与患者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是否有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乙肝拷贝数,HBsAg,是否有门脉癌栓,血清AFP,TNM分期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进统计学软件分析显示IL-34在癌旁组织中表达较肿瘤组织表达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癌旁组织中IL-34表达肿瘤的大小存在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乙肝拷贝数,HBsAg,是否有门脉癌栓,血清AFP,TNM分期等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L-34在癌旁组织的表达高于肿瘤组织,且癌旁组织中IL-34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IL-34可能参与肝癌发展机制,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在癌旁组织中IL-34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肝硬化,肿瘤分化程度,乙肝DNA拷贝数,HBsAg,是否有门脉癌栓,血清AFP,TNM分期等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