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降低管电压及对比剂浓度的方式来降低辐射剂量,初步探讨320排CT低管电压结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收集从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并临床需要做头颈部CT血管成像的所有成年人患者60例(体重指数19.11~30.60kg/m2),男30例,女30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60.6±13.1岁,随机分成A、B、C三组,三组分别采用管电压120k V、100k V、80k V,A、B组用对比剂浓度370mg I/ml,C组则用300mg I/ml。三组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及迭代重建算法,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阅片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对比其评分结果;比较三组病例之间的增强血管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文60例,分为A(20)、B(21)、C(19)三组,分别进行常规、低管电压及“双低”剂量扫描,结果发现:C组颈动脉强化值高于A、B组,三组之间的增强血管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噪声高于A、B组,三组之间的背景噪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的背景、各段血管的信噪比、对比度噪声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三组图像的主观评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以C组降低明显;C组碘摄入量较A、B组降低19%;两位阅片医师评分一致性好。结论:通过技术优化及合理参数选择,320排CT在头颈部CTA中采用低管电压(80k V)结合低浓度对比剂(300mg I/ml)能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目的:采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研究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3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一周内同时行头颈部CTA及颅脑MRI检查的23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排除后循环病变及颅内血管病变者,男17例,女6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60±12.13岁,根据颅脑MRI影像学表现,对梗塞灶进行定位,位于梗塞灶同侧的颈动脉设为梗塞侧,位于无梗塞灶侧的颈动脉设为非梗塞侧,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密度及狭窄程度,评估斑块稳定性,将梗塞侧和非梗塞侧的颈动脉CTA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梗塞侧及非梗塞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42.3%、23.7%,两组斑块检出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2、梗塞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血管段数比例均较非梗塞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按颈动脉斑块类型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梗塞侧颈动脉中四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与非梗塞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不稳定型斑块及稳定型斑块在不同组的发生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型斑块在梗塞侧中的发生率较稳定型斑块高;5、颈动脉不同部位中四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造成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与急性脑梗塞密切相关;对于颈动脉轻、中度狭窄患者,不稳定型斑块是导致急性脑梗塞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2、颈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内段;颈内动脉颅内段以钙化斑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