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太冲穴为切入点,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双侧太冲穴施针刺捻转泻法,观察施术期间不同时间段血压的变化情况,试图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针刺治疗与降压时效之间的关系,为捻转补泻手法的运用提供临床实证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及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社区及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02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利用spss17.0软件随机分为3组:针刺泻法组、针刺留针组、假针刺组。针刺泻法组施以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组进针后不行针,假针刺组进针后做假针刺。三组均留针20分钟。分别于进针前、行针(进针)即刻、5分钟、10分钟、15分钟、针刺结束即刻(20分钟)、结束后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和30分钟测量受试者的血压。每日1次,连续针刺3次。记录结果并作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1.降压疗效方面:针刺泻法组的总有效率为82.15%,其中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7例。针刺留针组总有效率为68.97%,其中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9例。假针刺组总有效率为3.79%,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5例。症状改善方面:针刺泻法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17.86%。针刺留针组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10.34%。假针刺组有1例有效,总有效率3.57%。2.收缩压方面:(1)组内各时间段比较:①针刺泻法组收缩压各个观测时间与针前相比,收缩压在行针刚结束时无明显差异(P>0.05),留针5min时有明显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针刺留针组收缩压各个观测时间与针前相比,收缩压在进针后无明显差异(P>0.05)、在留针5min、l0min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之后各时间段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③假针刺组各个观测时间与假针刺之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间各观测时间比较:①针刺泻法组与假针刺组相比在行针即刻、留针5min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针刺10min时存在显著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针刺留针组与假针刺组相比在针刺即刻、留针5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在之后各时间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留针组收缩压在行针/扎针即刻、针刺5min、10min、15min时无显著差异(P>0.05),在之后各时间段存在明显差异(P<0.05)。3.舒张压方面:(1)组内各时间段比较:①针刺泻法组舒张压各个观测时间与针前相比,在行针结束即刻、留针5min、10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针刺留针组舒张压各个观测时间与针前相比,在进针即刻、留针5min、10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假针刺组各个观测时间与假针刺之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间各观测时间比较:①针刺泻法组与假针刺组在行针即刻、留针5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②针刺留针组与假针刺组相比在进针结束即刻、留针5min时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各时间段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留针组在各时间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针刺补泻效应客观存在。针刺效应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节点;出针后针刺效应仍然存在,但后期随着时间延长针刺效应逐渐消退。其中,捻转泻法效应产生时间要早于不做手法,效应持续时间也长于不做手法。2.太冲穴可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即刻血压,但此效应仅限于收缩压,对舒张压不明显。3.以“右旋为泻”的针刺捻转泻法可有效降低血压,在收缩压方面针刺捻转泻法优于不做手法,而在舒张压方面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