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水平迅速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全球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然而城市的快速扩张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一系列“城市病”,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数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以信息化为核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互联共通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这一理念在2009年首次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013年到2015年公布的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数量达到二百九十个。由于涉及民生系统多,涵盖范围广泛,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但对于多数城市而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可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资金有限,由政府单独出资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传统模式显然存在极大限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成为必然途径。与传统建设模式相比较,PPP模式下融资更多地由私人部门完成,从而减小了政府部门增加预算、扩张债务的压力,能够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私人部门可以更具自主性地参与相关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运营,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优势,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的同时大大提升运行效率。而PPP模式在资金和效率上的巨大优势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加速落地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各省市运用PPP模式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情也是持续高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虽然存在一些成功的先例,但总体来看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中“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还很突出。在此背景下,文章仔细分析了PPP模式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炼出PPP模式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要点,以阳信县智慧城市建设为例,详细辨析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应用,汲取其中的成功经验。期望对后续进一步挖掘PPP潜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