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SSEH)患者的治疗策略及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4年6月-2016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42例SSEH患者,其中手术组24例,保守治疗组18例。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表(简称JOA评分)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简称ASIA分级)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状况的评估,依据治疗前、治疗后JOA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根据ASIA分级分组,对于手术及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各组的神经功能恢复率;相同ASIA分级比较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率有无影响。手术患者依据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12h组、12~24h组和≥24h组,比较各组神经功能恢复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血肿长度、血肿对脊髓压迫程度、血肿所在椎体水平进行分组,统计各因素与神经功能恢复率的关系。随访时间为4~34个月,平均(18±6)个月。结果:根据ASIA分级分组,手术患者比较各组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6,p<0.01);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各组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25,p<0.01)。相同ASIA分级中手术组和保守组进行比较。ASIA同为C级的手术组与保守组间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t=2.34,p<0.05)。ASIA同为D级的手术组与保守组间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05)。比较<12h组、12~24h组和≥24h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0,P<0.01)。性别、年龄、血肿长度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率无明显线性相关性(p>0.05),血肿对脊髓压迫程度对于神经功能恢复率呈负相关性(p<0.05,r=-0.45)。按照血肿在椎体水平的位置进行分组,腰段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颈段、颈胸段、胸段、胸腰段四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p>0.05)。结论:对于ASIA分级为A、B、C级或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对于ASIA分级为D或E级,或短期内神经功能有好转趋势的患者,可选择保守治疗亦可取得良好预后。影像学上血肿对脊髓压迫程度也是手术及预后重要参考因素。手术患者的预后与术前ASIA分级、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相关。术前ASIA分级越高,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间隔越短,是良好预后的保证。保守患者预后与治疗前ASIA分级相关。治疗前ASIA分级越高,预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