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发展不尽相同。首先,中央政府得到了公众的极高支持,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但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发展却不平衡并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趋势,转型所造成的深层矛盾和问题渐渐浮现了出来,如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模糊不准,政策措施不稳定,政府信息不透明,加之腐败行为的时常发生等现象,降低了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而地方政府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体,与社会公众的接触最为频繁,其公信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对整个政府体系的信任程度和认同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充分的重视。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虽然在有关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都属于起步阶段,没有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形成深层次和多维度的研究,在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表现、原因和对策分析上存在交叉和雷同等问题,缺乏理论上的突破创新。在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在研究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方面还需要加强。而国外学者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远远早于我国,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国内外学者在政府公信力这一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对政府公信力的诸多定义给予了述评,结合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原因,对具体表现给以了重点分析,合理借鉴国外政府在提升政府公信力时注重公民服务理念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行政理念,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深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政策过程,提升政策的可信度;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打击和预防腐败;推行地方政务公开,提高地方政府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