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系统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使人们的注意力从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转换转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将文学外的因素,如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纳入研究范围,扩大了翻译研究学者的视野,使翻译理论由此冲破了规定美学的樊篱,为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做出了一定贡献。 多元系统理论为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利器,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独特的现象。寒山堪称文学史上的奇人。一千多年来,他在故土中国的地位屡有沉浮,但总的看来,一直未受重视。这显然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条件有关。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寒山漂洋过海,远抵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突然成了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及六十年代“嬉皮士”的偶像。他的诗收入众多英译中国文学选集中,他的诗名与李白、王维、杜甫等人并列。寒山取得了他在故土从未得到过的荣耀地位。 寒山诗在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彰显了历史文化环境与翻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原文本的翻译,还是翻译作品的接受,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只有当目的语文化系统中有空缺存在,使该系统有内在需要时,翻译才能对目的语文化系统产生影响。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其翻译满足该系统的内在需要,给目的语文化系统带来变革。另一方面,翻译能使一个文本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使其获得新生。 因此,为了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的重点不再是翻译过程及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是翻译的结果,即目的语文化对翻译作品的接受。 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寒山诗在美国的接受。原诗在美国文化中被转换成另一篇独立的作品,因此有必要研究在目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