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土地以每年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速度递减,失地农民的人口也急剧增加。由于角色的突然转换加上原先低成本的生活方式的失去,征地补偿标准低,生活无法保障,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完善解决。不少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各自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货币安置、“土地换就业”安置和“土地换社会保障”安置等方式,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方面问题突出,如征地补偿过低、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费用太高、医疗保障水平低、失地农民失业率很高、再就业情况不乐观等。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国外的征地补偿制度、社会保障基金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例如在美国,法律法规对“公共利益”界定严格,土地征用程序严格,并在补偿标准方面采用市场定价法,完善补偿安置工作,并妥善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其实,国内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安置模式,例如“土地换保障”、“全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安置”,都是在不断地摸索和探究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要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就必须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医疗和就业问题。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统计前列腺增生(BPH)/下尿路症状(LUTS)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问卷表、SF-36量表、生命质量量表(Whoqol-100),了解BPH/LUTS患者LUTS对生
自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出版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实质是
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创新构建可以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优化提供较为完整的支持,企业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设,则可以为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创新实践提供有利保障。本文对企业管理体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