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指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城市化打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强烈干扰城市地下水系统。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岷江冲洪积扇东南中前缘,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建筑物覆盖面积及沥青防水路面的扩大,地表水体疏干、沟渠防渗处理,以及地下工程等等这些人类活动,都深刻地改变着地下水天然赋存环境和区域水循环条件,使区内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1990~2000年间成都市地下水水位、水质的监测结果结合成都市城市化建设过程分析并总结城市化建设对成都市地下水系统的影响:(1)城市化建设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成都市城市化过程中路面硬化、地下水过水断面的减小以及河流的防渗处理,导致成都市城区地下水水位10年间下降0.2~0.5m。城市地表建筑物、道路的修建改变了地表环境。路面硬化造成地表接受降雨入渗的水量减少,同时雨水通过统一的排水管道进行排泄,更加弱化了降雨对市区地下水的补给。导致成都市城区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仅以西北侧向补给为主,造成成都市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地下水水位呈逐年递减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区河流的治理包括河道管理整治,疏淘河道,整修河堤等。河流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不再接受地下水补给或向地下水排泄,造成城市区域河流两岸地下水水位受河水干扰减弱。城市设施建设中地下工程的修建伸入潜水面以下。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水位,造成城市局部地下水水位不规则降低。施工结束地下水水位逐渐恢复,水位呈平稳周期型。成都市地铁修建,基坑开挖后,地铁沿线形成一系列长度不一的地下水水位凹槽。施工结束,运营期间地下水将通过降雨入渗及侧向补给的方式逐渐恢复到原始水位。但地下水流经地铁线路时,过水断??少,地下水水位在地铁设施附近产生一定程度的壅高。(2)城市化建设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随着成都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成都市由农业型转变成工业型,工业区遍布成都市各个城区。工业“三废”排放量较大,内含有害有毒物质多而复杂,造成市区内河水、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时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车辆油污等污染物对交通路线沿线水环境的影响都不同程度的恶化着成都市地下水水质。同时成都市可以通过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各种产业,控制污染物质排放,等方式缓解对成都市地下水水质的污染,保护成都市地下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