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先起源于古希腊,发展至近现代则被视为是人的理性精神的最重要彰显。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主体性问题也成为了学界、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打破现代实践观视域下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模式及后现代实践观视域下的“主体—主体”模式,构建了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的交往实践结构,推动我们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质。这不仅是置身交往日益密切的全球化趋势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度和深度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需求的一种理论回应,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现实语境,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进行反省性的学理回顾和创新性的研究。我们将系统阐述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主体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若干相关概念;探寻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理论生成,剖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梳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关联,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内部结构,尤其是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融合、生成与流变,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因素。并基于此,从基本理念、价值目标及主要内容探究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建理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构成出发探究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策略,以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大多数传统的核心训练以克服自身体重的方式来提高核心力量,在仰卧、俯卧、侧卧等姿势下进行静态或者动态的肌肉收缩,在过程中多集中于对动作质量、身体力线排列的
孤独感是个体主观上所感知到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缺乏接触或被隔离而产生的痛苦体验,是情绪适应不良的体现。社会适应性是孤独感研究中的重要变量
2010年春节(除夕至元宵节),海峡两岸50家广播电台(台湾36家,大陆14家)每天共同播出福建东南广播公司制作的“春节大联播”118个节目单元。至此的连续四年中,已在台湾岛内共播出460期4600分钟节目,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搭建平台、持续运作,有效突破    东南广播电台是福建省专业从事对台宣传的广播频道。在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和广电集团支持指导下,东南广播公司在加强闽台广
近年来,金融危机接连而至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回归实业、重振实体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的普遍选择。我国也正处于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金融支持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一些新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企业如果要在万千变化的外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探索融资方式的新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
<正>目的为了探索一种对腮腺混合瘤既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考虑美观、术后面部畸形影响小,又能降低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27例腮腺混合瘤,从皮肤切口的选择(耳屏间切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