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先起源于古希腊,发展至近现代则被视为是人的理性精神的最重要彰显。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主体性问题也成为了学界、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打破现代实践观视域下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模式及后现代实践观视域下的“主体—主体”模式,构建了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的交往实践结构,推动我们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本质。这不仅是置身交往日益密切的全球化趋势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广度和深度的重要课题。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需求的一种理论回应,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现实语境,以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问题进行反省性的学理回顾和创新性的研究。我们将系统阐述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主体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若干相关概念;探寻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理论生成,剖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困境;梳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关联,探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内部结构,尤其是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融合、生成与流变,把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因素。并基于此,从基本理念、价值目标及主要内容探究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建理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在构成出发探究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策略,以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