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可行性。
方法:择期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孕足月产妇10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3-35岁,BIM23-29Kg/m2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排除病理产科、高危妊娠、术前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对阿片类药过敏者以及多胎妊娠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按照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不同分R1组1ng/ml、R2组1.5ng/ml、R3组2ng/ml、R4组2.5ng/ml、C组为空白对照组。麻醉前均不使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静卧5分钟后记录各指标数据作为基础值,建立上肢静脉液路,开放静脉点滴复方氯化钠同时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腰1-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厘米。患者平卧后手术床左倾30度以防患者发生仰卧位低血压,常规面罩吸氧(2L/min)。先经硬膜外导管推入试验量2%盐酸利多卡因4毫升,观察5分钟后,若无脊麻或局麻药中毒现象再予追加计量0.75%罗派卡因9毫升,用针刺法测定阻滞平面,平面达T6-T8为麻醉平面满意。若阻滞平面未到T8或超过T6者退出试验。待麻醉平面满意,按试验预定不同血浆药物浓度开启静脉注射泵输注瑞芬太尼(药代动力学参数为Minto),血浆药物浓度与所设定浓度平衡后手术开始。记录麻醉平面满意静脉靶控输注前(T0)、静脉靶控输注平衡即刻(T1)、暴露子宫下段切子宫即刻(T2)、关腹即刻(T3)的生命体征(MAP/HR/Spo2/RR),切皮时产妇的镇静评分,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胎儿娩出后取母体桡动脉血及新生儿脐动、静脉血各1毫升作血气分析。记录腹腔探查时产妇的牵拉反应,不良反应事件如: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肌僵直、恶心呕吐、头晕等。结果:1、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切皮时产妇的镇静评分:与C组比较,R2、R3、R4组镇静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镇静评分均低于4分,未观察到过度镇静的副作用。R1组对产妇的镇静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抑制牵拉反应:R3组、R4组达到0级人数分别为11(55%)、13(76.5%),与C组比较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结果均≥8分,5分钟Apgar评分结果均为10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产妇动脉血血气分析:
5.1、pH值:与C组比较,R2、R3、R4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R1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2、R3组比较,R4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pH值7.312。
5.2、PaCO2:与C组比较,R2、R3、R4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PaCO2值42.0。
6、脐血血气分析:与C组比较,R2、R3、R4组的pH值降低,PaCO2值升高,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的pH、PaCO2值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显示:
7.1、MAP:与T0比较,R2、R3、R4组于T1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2、HR:与T0比较,R4组于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3、各组组间比较,T2、T3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8、不良反应:R1-R4组均无肌僵,心动过缓;R4组部分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小于10次/分,语言刺激后迅速好转,无明显呼吸抑制,Spo2均≥98%。部分患者切皮前主诉眩晕,R4组16例(16/20其中2例不能耐受被迫终止试验);头痛1例;恶心有6例(6/17)1例不能耐受终止试验。R3组眩晕12例(12/20均可耐受);R2主诉眩晕10例(10/20均可耐受)。
结论:应用靶控输注1.5ng/ml-2.5ng/ml的瑞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剖宫产术,对产妇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作用,同时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抑制手术的牵拉反应。无明显呼吸抑制,对母、婴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