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至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举措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程度将会继续提高,那么在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环境问题是否能够得以改善,从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其作用机理又是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少有研究是直接以区域一体化和环境污染为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内涵如国际贸易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产业集聚等方面与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首先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整体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分别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四个层面深度分析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两大假设。假设一,区域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减排效应;假设二,不同的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存在异质性影响。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文基于长三角18个城市2007-2017年间的数据,首先,通过构建一套合理的区域一体化水平评价体系,研究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其次,通过建立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区域一体化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并分别将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与环境污染指标进行回归,探究区域一体化影响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7-2017年,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水平表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区域一体化程度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呈现反比例变化关系;(2)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与环境污染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即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物排放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3)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污染物的异质性、不同一体化的异质性以及不同产业的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从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而发挥区域一体化的减排效应;(2)由于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存在异质性影响,因此,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当对污染物结构进行充分研究并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取舍,从而使总体污染达到最低水平;另外不同的区域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影响不一致,应当促使各类一体化协同发展,来实现经济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