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食用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栽培原材料如棉籽壳、木屑等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部分地区过度消耗森林资源,造成了“菌林矛盾”。另一方面,替代原料也出现多样化。木腐菌和草腐菌对原材料的使用区分渐渐模糊,如用蔗渣、玉米芯等草本植物栽培木腐菌杏鲍菇、金针菇,用木本材料棉籽壳、废棉、杏鲍菇下脚料栽培草腐菌草菇、双孢蘑菇等。虽然这些应用获得栽培的成功,然而,原材料的“跨界”使用成功的背后:原材料间的基本差异以及对食用菌生理影响仍未进入深入研究。本文籍此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国内外对食用菌基质研究甚少且较浅,尤其物理性质方面,本文借鉴土壤学、无土栽培学和堆肥学,初次阐述食用菌基质理化性质,为日后研究铺垫。实验结果:对两种典型菌草材料(五节芒,芒萁)和常规材料(棉籽壳,木屑)进行研究比较,容重方面,在模拟栽培情况下,棉籽壳容重最大,0.293g/cm3,其次为五节芒和芒萁,两者没有明显差异,木屑最小。首次根据公式计算测定食用菌原材料比重,棉籽壳比重1.568,木屑1.555,芒萁1.615,五节芒1.613。原材料比重测定结果利于基质总孔隙的计算。在模拟压实情况下,棉籽壳基质总孔隙最小,只有81.3%,木屑、芒萁、五节芒几种原材料总孔隙非常接近,都在87%左右。用两种持水能力测定方法比较原材料的持水能力。无论哪种方法,原材料中木屑、五节芒持水能力较强,棉籽壳、芒萁持水能力较弱。实验结果还表明:基质持水能力不仅受原材料种类影响,还受原材料粒径及紧实率影响。居于食用菌原材料水分特征曲线所反映的基质水分状况及水势与基质含水量之间关系,我们建议用水势来衡量食用菌基质水分状况,而非传统上的含水量。2.用两种菌草——五节芒、芒萁为主料制成菌草基质,用木屑棉籽壳为主料制成常规基质,栽培3种食用菌共32个菌株,较全面地评估菌草基质与常规基质栽培食用菌在农艺性状、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糙皮侧耳在菌草基质中其满袋时间、原基形成时间、三潮周期方面比常规基质要短,分别少1.4天、1.05天和5.65天。前两菇转化率,两基质没有显著差异,第三菇后,菌草基质转化率显著低于常规基质,验证了菌草后劲不足的说法。而在子实体方面形态(包括菌盖大小、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粗)方面,两种基质栽培的子实体没有显著差异。金针菇满袋时间、原基形成及周期方面在两种基质中没有显著差异。产量上,菌草基质要远低于常规基质,转化率低23.9%。子实体形态方面,菌草基基栽培的金针菇菌柄更短、直径更小。杏鲍菇在两种基质满袋时间、原基形成及周期方面和金针菇类似,没有显著差异。菌草基质产量要低于常规基质,转化率低17.6%。菌草杏鲍菇子实体菌盖更大、菌柄更瘦长。物理品质方面,两种基质栽培的糙皮侧耳和杏鲍菇差异主要在硬度、咀嚼性方面,金针菇差异主要在回复性。同时发现菌草基质栽培的糙皮侧耳、金针菇和杏鲍菇在烘干率和杀青率方面要比常规基质栽培的子实体小。3.应用酶-时间积分比较食用菌胞外酶的活性大小及它们累积效应。实验测定比较了 3种食用菌共16个菌株在菌草基质和常规基质中5种重要胞外酶不同时期的强弱。3种食用菌胞外酶在两种基质中主要差异在木质素降解酶。漆酶方面,糙皮侧耳、杏鲍菇在菌草基质要比常规基质要高,差异达到极显著,金针菇则出现相反的结果,菌草基质漆酶较弱。锰过氧化物酶方面,糙皮侧耳和金针菇锰过氧化物酶在菌草基质中比常规基质的弱,杏鲍菇锰过氧化物酶在菌草基质则较强。pH方面,糙皮侧耳和杏鲍菇在两基质中pH变化趋势和幅度较为接近,没有明显差异。金针菇在菌草基质中pH始终比常规基质的低。4.探讨食用菌在菌草基质和常规基质中降解特性的差异,测定了 3种食用菌在两基质中降解前后木质纤维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与纤维素酶-时间积分、半纤维素酶-时间的积分相对应。糙皮侧耳和杏鲍菇在两基质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量没有显著差异,常规基质中木质素降解更多。金针菇纤维素降解量方面,菌草基质降解更多,而半纤维素、木质素降解量常规基质降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