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蓄洪区是用于滞蓄洪水的区域。我国行蓄洪区大多为历史上形成的湖泊洼地,为有效调控洪水,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有计划地开辟和建设了97处行蓄洪区,行蓄洪区内有相当多的群众居住、从事生产活动。一方面,行蓄洪区作为流域防洪体系的一部分尚需发挥其滞蓄洪水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内居民生产难以发展,生活难以安定,行蓄洪区滞洪与治贫、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这种矛盾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激化。针对行蓄洪区目前存在的生存安全、防洪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行蓄洪区在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行蓄洪区管理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指出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行蓄洪区防洪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是我国行蓄洪区使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又是防洪基金的试点单位、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第一次执行单位,笔者在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处长期从事淮河流域行蓄洪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故选择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行蓄洪区的设置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根据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公平性、协调性、突变性,设计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目标(Goal)——水平(Level)——响应(Response)”模型(GLR模型),确定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发展目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频率统计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分层次建立了流域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典型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找出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评价结果,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域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优、劣势,提出了区内生产、区外发展的理念,从防洪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等方面,构建了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的防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