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因此我国修建了一系列引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引大济湟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等。引水隧洞是引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引调水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修建于我国寒区的引水隧洞在长期运营中由于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影响,隧洞衬砌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病害问题,危及衬砌结构安全。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勘察、专家咨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等级,构建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模型。以位于祁连山的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1#那威隧洞为例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整理除险加固的数据,确定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计算理论模型,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完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以研究结果为参考判断是否对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以保障引水隧洞安全运行。本文重点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原因及研究衬砌结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等级、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评价模型。完成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初步探索,以期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少许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常见类型及原因分析。修建在寒区的引水隧洞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共同影响,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如衬砌裂缝、衬砌冲刷磨损、衬砌冻胀破坏等病害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造成衬砌结构病害的原因机理。(2)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引水隧洞衬砌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查阅相关规范和现有的研究文献列出二级指标定性或者定量的判别标准。(3)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参考现有的其他交通隧道、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态等级划分,通过比较分析,本文选择四级划分法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即A级安全(衬砌轻微破坏)、B级基本安全(衬砌一般破坏)、C级不安全(衬砌较严重破坏)、D级极不安全(衬砌严重破坏)四个等级的评价集。(4)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模型。根据获取信息的模糊性和未确知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评价模型,采用计算相对准确、操作相对简单的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以指标的实际测量值为基础,通过指标的等级量化值建立单指标未确知测度,并引入改进G2-反熵权-最小信息熵理论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最后,结合置信度识别准则判断某一洞段的衬砌结构安全等级。(5)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案例评价研究。以引大入秦总干渠中1#那威隧洞为例,整理统计检测得到的数据,将实际数据代入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得出:4+362~4+402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安全,4+757.5~4+797段与4+757.5~4+797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基本安全,4+247.01~4+281.6段与6+240~6+346.26段结构安全等级为不安全。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黄土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快速增多,加之该地区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高填土、重荷载、弱地基的明洞越来越多。然而,高填黄土产生的较大土压力将导致明洞承受荷载能力不足,甚至出现裂缝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明洞正常使用和耐久性。且当填土高度过大时,仅仅通过单一的减载方式不能完全达到工程的要求,则有必要通过结构型式优化和减载耦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填土高度,改善结构受
学位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大力建设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北高寒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影响,导致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受到极大影响,而水工隧洞作为调水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物之一,其施工中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项调水工程的安全建设。因此,本文结合近年西北高寒地区工程建设情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横向工作任务分解结构及纵向风险分解结构两方面分别分析了水工隧洞施工阶段
温度作为植被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其变化必将对植物生理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增暖速率相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高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几十年,伴随农业和工业集约化,化学肥料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已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轨道列车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对列车的安全高效舒适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出现,给列车上关键部件的运行监测、列车货物在途监测、车内环境的监测等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监控手段。但是列车特殊的应用场景,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列车上电磁、温度、振动等因素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很多在实验室具有良好性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
轨道扣件作为轨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联接钢轨与轨枕,防止钢轨产生横、纵向位移的作用。在列车运行过程中,钢轨与轮毂间会出现频繁的冲击与摩擦,随着时间的积累,扣件状态逐渐恶化,出现一系列故障。扣件故障的检测一直是铁路工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铁路部门目前已装备了一系列轨道检查车和综合检测车,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暴露出检测车数量不足、运用不够灵活、部分检测车不具备扣件故障检测能力等问题,我国铁路部
地震是一种能量由积累到突然释放的自然灾害现象,其孕育过程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应力的积累、摩擦、电荷产生和化学反应等微观过程。这些过程中部分会转化成一些前兆信息被人类所记录,以作为参考依据推进地震预测领域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拉斯加大地震后,研究发现地震之前电离层产生了扰动,由此地震电离层效应成为当今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方向。本文基于此方向,介绍了电离层的基本构造,形成原因以及受扰动因素。其中针对
学位
膨胀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遇水、失水过程中产生的不均匀胀缩变形对工程结构或各类工程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极大威胁。其中,环境中的水分变化是土体产生胀缩变形的重要诱发因素,通过采取阻断土中水分流动的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土体的进一步膨胀变形。非饱和膨胀土中,含水率或吸力的变化也会引发其水力和力学性质的极大变化。因此研究膨胀土的土-水特性及其水分迁移规律,对于预测与预防膨胀土变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重塑弱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