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全球化,实为西方携后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科学技术、思想理念、经济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引领和影响全球发展的一种趋势。伴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加速了从生产方式、生存样态、社会结构直至认识、审美、终极信念,从器物文化层到制度文化层到核心价值系统的变革。这个过程曾使中国本土文化几近失语,西方的模式亦复有了取而代之的可能。然而世界应该是多元的,如果某种非西方文明或所有的非西方文明失掉了本已性,成为强势文明的附庸,必将导致人类未来文化的同质化,并使文明间的对话与发展成为不可能之事。毋庸置疑,我们的衣食住行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全盘西化的发展中惟妙惟肖地“克隆”了西方。但也是在近三十年的进程中,复苏了主动认识和发掘思想原创力的意识,产生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文化要求。本文即是在这个背景下,以“汉家衣冠”为切入点,通过对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衣冠服饰图式的发展脉络的梳理,结合历史遗存的图像资源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死体系”这样一种事实。因为,历史上,外来文化的进入在丰富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被中华自身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多种文化形态导致的差异性,服饰的发展变迁显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因素,其背后的文化信念和价值方式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的。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周礼“上衣下裳”,从“深衣”到“胡服骑射”再到“大唐气象”又至“满清剃发易冠”,经历了几千年朝代更替的漫长岁月。通过衣冠服饰的发展变迁皆可以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千百年来它总是主动或被动的融合、互补、互渗,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总是置身于传统发展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是过去和现在的融合。是一种变动不居的转化与演进的过程。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愈加证明优化的割断式的文化观是适得其反的道理。这一点在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从西学东渐到铺天盖地的全球化的今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