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增生性瘢痕(HS)是皮肤损伤后过度愈合或由其他炎症所导致的病理性瘢痕,是整形外科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增生性瘢痕会造成局部皮肤的红肿疼痛和瘙痒,严重的瘢痕增生会导致关节运动部位活动受限,不仅外形难看,更是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目前临床上采取多种方式治疗增生性瘢痕,但通常伴随一定的副作用,或疗效不佳,因此寻找瘢痕治疗的新方法或药物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肉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细菌内毒素,A型肉毒素(BTX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肉毒素。最初BTXA被用于治疗眼睑肌肉痉挛和斜视,后在治疗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其改善眉间皱纹的作用而应用于整形美容中。BTXA可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和停留,从而能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递与运动。这种作用也被用于多个临床学科中,如神经内科、泌尿科等。近年来研究发现BTXA可缓解增生性瘢痕,改善瘢痕的外观和硬度,但其疗效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随着基因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相继有学者发现不少mi 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起作用,特别是micro RNA(mi R)-21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表现出紧密联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BTXA处理后在动物实验(兔耳增生性瘢痕)和细胞实验(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mi R-21的表达水平有无变化,从而为增生性瘢痕的防治寻找新思路。目的(1)检测BTXA处理增生性瘢痕后对瘢痕相关的纤维化指标的影响;(2)通过检测兔耳瘢痕组织与人瘢痕成纤维细胞中mi R-21的表达水平,探索BTXA作用瘢痕组织和细胞后是否会影响mi R-21的表达。方法(1)动物实验(兔耳瘢痕模型):将兔耳模型分成三组:A组(正常皮肤),B组(瘢痕皮肤),C组(不同浓度梯度的BTXA处理后的瘢痕皮肤)。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的COL-I、α-SMA蛋白的表达,组织学检测观察瘢痕指数(HI),天狼星红染色与HE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含量,Q-PCR检测各组中COL-I、α-SMA和mi R-21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将细胞分成两组:A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B组(不同浓度梯度的BTXA处理后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的COL-I、α-SMA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各组中COL-I、α-SMA和mi R-21表达水平。结果(1)动物实验中,BTXA处理后的相关纤维化指标和瘢痕指数明显低于未处理组,且随着BTXA浓度增加,高浓度组的相关纤维化指标和瘢痕指数小于低浓度组(P﹤0.05)。(2)细胞实验中,BTXA处理后的成纤维细胞相关纤维化指标低于未处理组,且与浓度存在相关性,高浓度的BTXA抑制纤维化作用大于中、低浓度组(P﹤0.05)。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的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随着BTXA浓度增加COL1、α-SM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Q-PCR结果显示:随着BTXA浓度增加mi R-21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BTXA可减少瘢痕中胶原纤维沉积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从而有效缓解增生性瘢痕形成。(2)在BTXA作用后瘢痕组织与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mi R-2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且存在一定浓度相关性,此结果能为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