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天文学的知识传播,是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代表性报刊媒介,肩负着知识传播与教化民众的历史重任,其作用同样体现在天文知识传播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申报》中有关天文知识传播的报道文章,从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事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内容、时间、事件等多个角度分析《申报》天文知识传播的特点与重点,总结出《申报》天文传播的方法与规律。笔者立足于对《申报》天文相关报道的原文内容进行搜集、归纳、梳理与分析,对于《申报》77年创刊以来的880余篇天文报道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申报》在近代天文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教化作用,依托于《申报》这一受众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媒介,天文知识传播相应的也得到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普及度;第二,天文知识传播依托于报刊媒介,主要借助新闻报道、科普文、广播稿等形式进行传播,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第三,对于不同报道主题与天文事件,报道频率和内容形式也不相同,有其主题的侧重点与倾向性。从报道内容上看,日月食(蚀)、彗星、地球、月球、太阳、行星及天文研究机构是报道的高频主题和重点对象,从报道的形式上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形式较为常见;第四,《申报》天文传播具有其自身的创新性。《申报》天文知识报道的内容一贯紧随时代前沿与最新热点,报道的写作手法具有新意,加入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新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与传播效果;第五,《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特别是科普形式的天文传播,依托于众多著名学者与专家,内容具有权威性与可读性;第六,《申报》天文知识传播与其他报刊传播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申报》的报道篇数更多,报道内容更加齐全,新闻事件后大多有相关知识阐释与议论,注重报道的知识传播价值与社会教育意义,且报道文章中的描述多详实全面,注重细节铺陈,报道角度多样,力求全面展现新闻事实。总之,《申报》在中国近代天文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普及作用,对社会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