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最适蛋白需求量的影响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el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3×5因子设计方案,用5种梯度蛋白水平(26,30,34,38,42%)的配合饲料饲喂3个不同养殖密度(15、30、45尾/桶)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为期60d的全程养殖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种群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最适蛋白需求量的影响。本实验从生长指标、饲料利用指标、对虾消化系统消化酶指标和体液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指标等多方面衡量研究,探讨一定密度下凡纳滨对虾的最适蛋白需求量,以确定凡纳滨对虾的最佳生长模式。   主要结果如下:   1)种群密度、饲料蛋白水平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的日摄食量、日摄食率和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除蛋白对日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外。各密度水平下,对虾摄食中等左右蛋白含量饲料时均可获得较高的日摄食率。低蛋白水平下,低密度组的存活率高于高密度组的;高蛋白水平下,低密度组的存活率低于高密度的。最高存活率组(15尾/桶,34.91%蛋白)和最低存活率组(30尾/桶,29.75%蛋白)相差37个百分点。   2)种群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增重率、增重比速,体长增长率、增长比速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其中,对虾体重增重率因实验期间受季节骤变影响而不高,介于100~200%之间。   3)种群密度较小的,饲料系数FC普遍较小;种群密度较大的,饲料系数FC普遍较大。本实验中则说明该15尾/桶的密度下比其他实验组更有利于对虾对饲料的利用。在三个密度水平下,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效率呈下降的趋势。另外,种群密度低的,对虾的蛋白质效率相对较高。   4)实验终末测定全虾的体组分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得出种群密度、饲料蛋白水平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以上4个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除饲料蛋白水平对全虾的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外(p<0.05)。说明在一定饲养条件下,高密度养殖中,饲喂较低蛋白含量的饲料也可以达到使虾体蛋白含量维持正常或较高水平,从而达到节约蛋白的目的。另外,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虾体的肝体比整体基本上呈下降的趋势。   5)利用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全虾体组分等指标综合衡量分析不同种群密度下对虾的最适蛋白需求量,发现:本实验条件下,密度为15、30、45尾/桶的凡纳滨对虾的最适蛋白需求量分别为34.91~40.24%、40.24~43.52%和26.13~29.75%,其中15尾/桶组中投喂蛋白含量34.91%的饲料组生长表现最好。   6)本实验所测定的各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说明不同消化酶有各自的消化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体内中消化酶活性表现为胰蛋白酶最高,其次为胃蛋白酶,再者为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最低。其中,肝胰腺和胃中的胰蛋白酶活力远远高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是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主要蛋白消化酶。本实验中没有发现消化酶与生长的相关性,消化酶活性不宜作为衡量个体生长的指标。   7)本实验条件下,饲料蛋白含量提高到34.91%时,血淋巴中四种免疫因子(SOD、POD、ACP、AKP)即可获得较高的活性,饲料蛋白含量超过了34.91%时,血淋巴中的免疫酶的活性反而会大大降低。种群密度为15万尾/亩,能为对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胁迫条件,提高对虾的免疫力,是一个可以尝试适用于生产的高密度。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学习兴趣是关键,广大农村的经济落后,办学条件不优越,加之所收的学生基础薄弱,自控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弱,学生厌学英语的情绪浓。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双重教育。然而,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监管不了。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将结合自身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具体探讨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
学位
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鲤科经济鱼类,自然分布于我国南北水域。上世纪60年代以来,草鱼被移植至亚、欧、美、非洲的许多国家,用于控制水草或发展水产养殖,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覆盖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化。海洋因其经济上的巨大潜力和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下目标(包括水里的生物和水下建筑
学位
生物絮团是对虾零水交换养殖系统得以有效运转的核心,其对水体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对虾健康生长都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零水交换养殖系统,以凡
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是生产海水大型优质珍珠最理想的育珠贝。自1985年以来,大珠母贝苗种养殖过程中出现大量死亡现象,特别是5cm左右的幼贝很难在海区养成;同时,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