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溪是活跃在宋末元初的禅僧画家,禅余创作了道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多种题材的水墨画。在中国,关于牧溪画的评价并不高,但14世纪初期随着禅宗传入日本以后,牧溪画一直备受推崇。关于牧溪画的研究,目前绘画史及美术的领域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从茶道的视角出发,单独对牧溪画进行的考察却不多。本文以茶道为切入点,通过考察茶道中牧溪画的鉴赏、使用以及评价的情况,旨在进一步探讨茶道中牧溪画的受容问题。由于目前笔者自身知识的不足以及文章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以16世纪为中心,参考四大茶会记、《分类草人木》、《乌鼠集》、《山上宗二记》等茶道古典文献,以考察牧溪画的受容状况。此外,本文也将简单介绍茶道成立之前,牧溪画在十四、五世纪日本饮茶方式中所出现的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构成如下所示。第一章,笔者首先对牧溪的生涯和牧溪画作简要介绍,而后将对牧溪画传入日本的经过进行考察。关于牧溪的生涯,在总结先学的基础上,梳理牧溪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牧溪的生平。然后参考《松斋梅譜》、《画继補遺》等文献资料探讨牧溪的绘画风格及牧溪画在中国的评价。简而言之,在中国,虽然明清时期关于牧溪画的好评有所增加,但即使到现在牧溪画仍然不受推崇。然而,在日本牧溪画跟随禅宗不断传入,据文献记载其数量多达100多幅,一直被视为名物中的名物。第二章主要论述茶道成立以前到“侘茶”确立期间,牧溪画鉴赏的变迁。随着饮茶的盛行,原作为寺院庄严器具的牧溪画被用于装饰以斗茶为中心的集会,而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随着将军家权力的确立,牧溪画逐渐成为将军家的收藏物。当时将军家的唐物管理者同朋众对绘画进行甄别,牧溪画被视为上等之物,继而被用于装饰会所这一正式场合。在这一过程中,鉴赏的喜好从道释人物画转向山水画、从大幅的龙虎图转向小幅的花鸟蔬菜类。茶道成立以后,一幅成为基本的鉴赏形式。随着茶道的发展,牧溪画的使用及评价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到《山上宗二记》成立的天正15年前后,当“数寄道具”成为道具选择的重要标准时,牧溪画遭到冷遇。笔者根据年代顺序将四大茶会记中所记录的牧溪画制成表格,具体探究牧溪画在日本茶会的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同时梳理拜见记中对牧溪画的评价,并将其与《乌鼠集》中的评价进行对比,考察牧溪画在当时的评价情况。第三章着力于分析茶道中牧溪画的受容及其变化的原因。笔者将首先探讨茶道中牧溪画的受容原因,从日本的自然、唐物趣味、禅宗的盛行这三个方面考察牧溪画与茶道相契合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牧溪画在受容过程中其受到的评价及使用所产生变化的原因。笔者将主要从社会的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茶室的缩小、茶道具整体的变迁以及“侘”的美意识的确立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实证地考察茶道中牧溪画的受容及其变化,并解明其原因。在解决这一课题的同时,探讨十六世纪茶道的变迁及绘画鉴赏的形式、主体、喜好的推移,对社会的变迁与美意识确立的经过进行梳理。通过考察牧溪画把握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共通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