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Ferritin-1的重组表达及功能分析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免疫反应包含由IMD和Toll通路介导的抗菌肽的表达、酚氧化酶催化的黑化反应以及血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家蚕被驯化已经5000多年,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并且家蚕是首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鳞翅目昆虫。因此,家蚕是昆虫学研究的重要的鳞翅目模式之一。铁离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为细胞代谢所必需,参与细胞和机体的多个代谢途径和反应。细菌侵染影响铁离子在昆虫体内的含量与分布,这为理解细菌和昆虫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铁蛋白(Ferritins)和转铁蛋白(Tranferrins)是两类主要的铁结合蛋白,维持着昆虫体内的铁稳态。铁蛋白存在于古细菌、细菌、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它具有一个空心球体结构,含有24个亚单位。转铁蛋白具有抗氧化和抗细菌的能力。家蚕铁蛋白1(BmFer1)基因含有三个内含子,在5’非翻译区有一个铁离子响应原件。BmFer1重链结构域(HCH)与鱼、甲壳动物及其他昆虫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铁氧化酶活性区域必需的7个氨基酸残基高度保守。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昆虫的HCHs聚为一支。为检测BmFer1是否参与对抗细菌感染,我们首先用两种细菌感染家蚕(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和革兰氏阴性菌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然后检测家蚕血淋巴中铁离子含量以及家蚕体内铁蛋白的转录水平。结果发现,细菌侵染强烈地引起家蚕体内铁离子浓度的上升,BmFer1在血细胞中的转录受到强烈诱导。为了进一步探究BmFer1的生理功能,我们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BmFer1,并纯化得到重组蛋白。聚丙烯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确认了重组蛋白及其纯度。铁鳌合实验显示重组BmFer1具有结合铁离子的能力,且与浓度呈正比。此外,将重组BmFer1注射到家蚕体内能够降低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铁离子浓度的升高,说明BmFer1在血淋巴中鳌合铁离子。我们进一步检测了铁离子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2+能够促进细菌的生长,而且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铁离子的敏感度不同。绿脓杆菌的生长在Fe2+浓度为0到64μM的时候被促进,对更高浓度的Fe2+不敏感;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则在铁离子浓度为16 μM的时候就不再被促进。由于注射重组BmFer1可以减轻细菌的感染程度,我们发现在注射细菌8小时后,家蚕体内的活细菌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此外,BmFer1能够降低家蚕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表明BmFer1能够起到对抗细菌侵染的作用。由此我们得出:细菌依靠铁离子来维持生长,而BmFer1则通过限制细菌对自由铁离子的摄取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几个特殊的半环类.主要结果如下:1.引入并研究了纯正半环类及矩形半环类;给出了半环S是矩形半环的分配格的充分必要条件;证明了若半环S是矩形半环的分配格,则S是矩形半环的坚固分配格当且仅当半环S的加法半群(S,+)是矩形群的坚固半格.2.引入并研究了N-纯正半环类及N-矩形半环类;证明了N-纯正半环是N-矩形半环的b-格;表明了N-矩形半环的加法半群(S,+)是矩形群且每一个H+-类是S-
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现有已知生物中对氧化性胁迫具有超强抗性的物种之一。胞内代谢和很多理化效应(如紫外辐射、电离辐射、干燥、过氧化氢等)产生的活性氧都可引起氧化性胁迫。至今,对耐辐射异常菌极端氧化性抗性分子调控机制的了解不是十分清楚,尤其是胞内游离氨基酸对极端氧化抗性作用缺乏认识。本论文从耐辐射异常球菌全局调控蛋白Irr E入手,开展紫外辐射胁迫条件下的
本文主要研究了半紧1-集压缩映像若干(正)不动点及固有值与固有元的存在性问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不动点理论的发展进程以及本篇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第二章,利用不动点指数的定义,在凸闭集上对半紧1-集压缩映像的拓扑度及不动点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得出半紧1-集压缩映像存在固有值与固有元.然后,在锥上进行讨论,得出了相应的结果.第三章,首先证明若T是半闭1-集压缩映像,
9月10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教师"先进事迹。他们中既有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领域教师,也有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教教师;既有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乡村教师和支教教师代表,也有致力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领军人才教师典型……涵盖高教、职教、中小学、幼教、特教等各级各类教育。他们的师德与事迹感动人心、催人向善,展示了我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
期刊
认知能力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人群中的遗传度约为50%。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行为遗传学、行为基因组学和影像遗传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认知能力进行研究,尤其对认知能力与基因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心理学和遗传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不仅对促进正在形成的认知神经遗传学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而且在优生咨询、新药开发、认知障碍的分子诊断以及儿童未来的个性化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非线性现象出现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许多领域,对应的非线性模型也变得复杂多样,因此描述这些模型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有许多求解方法,Backlund变换法为其中一种,一方面它可以由方程的已知解导出另一个解,如果重复应用可求出此方程的多孤子解,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由已知方程的解推出另一个方程的解.因此Backlund变换是求解偏微分方程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
高效液相色谱作为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在蛋白折叠方面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并且已经发展成为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对很多重组蛋白药物实现了成功复性。蛋白折叠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蛋白折叠是在固定相表面进行的,因此固定相的性质对蛋白的折叠起到了很大作用。本实验室近期合成的具有离子交换和疏水两种机理的二维色谱填料,仅用一根色谱柱,就可以实现HIC-IEC或IEC-HIC的二维色谱分离效果,这种新
根瘤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包括根瘤菌侵染植物根部细胞,植物根部细胞分化,根瘤的成熟和固氮。在结瘤过程中,宿主植物根部细胞大量基因差异表达,构成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结瘤素基因是在结瘤过程中特异表达或表达增强的豆科植物基因。目前,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日本百脉根(Lotus japonicus)中的许多结瘤素基因已经被分离鉴定,但是对于豆科树种,如
本文主要运用常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以及分支方法,研究了两类具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模型,并讨论了该模型的动力学性质。全文内容共分为四章,每个章节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引言,先介绍无时滞的食饵-捕食系统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再引入具有单时滞的食饵-捕食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然后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最后给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第二章研究一类无时滞的具功能反应的食饵与捕食系统,利用微分方程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阳明胃经穴位对外伤性脊髓损伤(TSCI)大鼠受损脊髓Ca MKII mRNA及蛋白表达、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6只SD大鼠按照不作电针干预、作督脉穴位电针刺激、作足阳明胃经穴位电针刺激3种干预方式平均分为损伤对照组、电针对照组、胃经电针组,每组平均分为1、2、3、4周亚组,钳夹法复制TSCI大鼠模型,对比各组各时间点BBB功能评分、采用qRT-PCR及Western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