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灸法与激光治疗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的对照研究,客观评价灸法与激光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⑴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选取和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灸法组和激光组,每组35例。两组穴位均取双侧颈百劳、肩中俞、心俞,灸法组用艾柱直接灸,每穴灸五壮;激光组用功率为1800mW的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激光照射,每穴照射10min,照射频率on:off=2:4。治疗每周3次,每次治疗间隔大于24小时,4周内完成10次共一个疗程的治疗。⑵以NPQ颈痛量表为主要评价指标,VAS评分、疗效评定和颈痛复发次数为次要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一个月后随访对两组NPQ、VAS进行评价,治疗结束时行疗效评定,治疗结束一月后随访评价两组颈痛复发次数。⑶使用Epidata V3.1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各评价时点的颈痛评分、疗效评定和随访期间颈痛复发次数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对比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双侧检验。 结果:①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保持低头姿势的时间、中医证候分型、西医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②治疗前,灸法组NPQ为43.65±6.27分,激光组NPQ为42.64±5.84分,经秩和检验,z=-0.838,P=0.402,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时,灸法组NPQ为22.85±4.23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01);激光组NPQ为22.98±4.07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P<0.001),说明灸法与激光对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组间NPQ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z=-0.092,P=0.927),说明灸法与激光在治疗结束时(近期)疗效相当。随访一个月,灸法组NPQ为32.81±5.14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P<0.001);激光组NPQ为35.38±4.07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P<0.001),说明灸法与激光对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组间NPQ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9,P=0.034),说明灸法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的疗效优于激光。③治疗前,灸法组VAS为6.61±0.73分,激光组VAS为6.60±0.64分,经秩和检验,z=-0.312,P=0.75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时,灸法组VAS为4.50±0.49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01);激光组VAS为4.62±0.52分,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3,P<0.001),说明灸法与激光对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组间VAS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z=-0.724,P=0.469),说明灸法与激光在治疗结束时(近期)疗效相当。随访一个月,灸法组VAS评分为5.51±0.45,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P<0.001);激光组VAS评分为5.72±0.44,低于治疗前水平,经配对t检验,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P<0.001),说明灸法与激光对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组间VAS评分对比,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13,P=0.027),说明灸法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的疗效优于激光。④疗效评定:治疗结束时,灸法组治愈1例,显效7例,好转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激光组治愈0例,显效4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7.42%。两组总有效率对比,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z=-1.246,P=0.213),说明两组近期疗效相当。⑤随访一个月,灸法组颈痛复发次数为3.03±0.82次,激光组为5.32±1.07次,两组对比,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0,P<0.001),说明灸法在减少颈痛复发次数方面优于激光。 结论:灸法与激光对中老年人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两者近期疗效相当,但灸法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的疗效和减少颈痛复发次数方面优于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