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并根据患者的颅内压(ICP)提出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为院前急救及后期救治提供依据。
方法:1.对54例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病例组)与270例同期未发生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着力部位、误吸、低血压、高血压病史、原发脑干伤、合并多发伤、颅底骨折等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2.回顾性分析45例头颅CT诊断为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且入院后即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依据ICP初始值确定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分型及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开颅手术者的术前、术后ICP值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
结果:1.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年龄等因素与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2.45例颅内压监测患者中33例ICP初始值大于35mmHg,其中31例行开颅手术,1例因ICP过高放弃手术,1例经甘露醇脱水后ICP稳定在30mmHg以下而行保守治疗,其中死亡18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2例,中残2例,良好8例;25≤ICP<35mmHg6例,其中3例行开颅手术,植物生存1例,中残1例,良好4例;15<ICP<25mmHg6例,均保守治疗,植物生存1例,良好5例。开颅前后ICP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原发脑干伤、低血压、着力部位(枕部)、误吸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危险因素;高龄是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保护因素。2.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按ICP初始值可以分为重度颅高压型(ICP≥35mmHg),中度颅高压型(25<ICP<35mmHg),轻度颅高压型(15<ICP≤25mmHg);早期ICP监测对确定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