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新格局的分割之中。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代表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中国制造2025”更是将焕发制造业竞争优势上升到战略高度。现有研究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测度主要基于硬实力,而忽视了软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视角编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并引入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其合理性进行验证。本文以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维度构建了包含成本优势、产业规模、生产效率、产品市场、品牌创新、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制度环境八个二级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编制2008-2016年43个主要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竞争力指数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瑞士、美国、德国三个发达经济体表现尤为优异,新西兰、波兰和墨西哥作为后起之秀实现了跳跃性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在2016年位列第22名,处于全球第二梯队,考察区间内指数增加了14.83点,排位提升了4位,其中,硬实力指数上升了8.53点,前进9位达到第11名,软实力指数增长21.71点,位居第22名。从各构成要素来看,我国8大子要素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产品市场和产品规模保持着稳定的竞争优势,但制度环境和人力资源的表现仍相对滞后,需要着力改善。本文进一步通过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回归模型,借助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检验本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构建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印证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同时也体现出制造业竞争力对于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意义。最后,基于评价分析结果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