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在第一产程活跃期时,对产妇实施穴位按摩法,观察此法对产妇体内多巴胺水平及产程进展的影响,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探讨该方法的作用机制,从而提出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分娩镇痛手段。 方法:本研究共观察符合标准的待产妇80例,均来自于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病房。所有病例按分娩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产程进入活跃期时,采用穴位按摩法;对照组不施任何治疗手段,自然分娩。通过记录两组产妇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活跃期时间、疼痛改善情况、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情况,观察穴位按摩法对产程进展的影响;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孕妇按摩前和按摩后静脉血中多巴胺的含量,观察穴位按摩法对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理。 结果:1.产程进展及疼痛改善情况:观察组在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速率上明显强于对照组,活跃期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0例,镇痛效果显效1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对照组40例,显效1例,有效10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27.5%。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观察组镇痛效果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穴位按摩法能够缩短产程,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自然分娩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疗效显著而确切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2.实验室指标检测:按摩后两组患者血清多巴胺水平与按摩前比较,均有所降低。观察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但按摩后观察组多巴胺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采用穴位按摩法可明显加快产程进展,减轻分娩疼痛,同时通过有效调节多巴胺的含量来达到镇痛的作用,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推广,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