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杂糅·第三空间——裘帕·拉希莉作品的后殖民批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6982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裔女作家。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并于当年获得了包括普利策文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她的作品不多,至今仅有两部短篇集及两部长篇,但每一部都倍受文学批评界的好评。  作为印度移民的后代,拉希莉的作品始终聚焦于印裔移民在欧美国家的生存状态。她冷静克制的写实叙述,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及对故事结构的精巧把握,使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印裔移民跃然纸上,充分展现其作为学院派作者的写作实力。本论文以后殖民批评理论为依据,从文本分析着手,讨论拉希莉作品中的印裔移民如何在欧美国家实现自我定位,协调自己与他人及外界文化环境的关系,寻找并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本论文将分三个章节论述这个过程。  论文的第一章围绕移民初始阶段展开,着重分析拉希莉笔下的印裔移民在初遇文化冲突时的困惑与不安,揭示了立场不同的两代移民如何形成了东西方二元对立的观点。第一代印度移民作为东方的代表,在以白人为主体的美国强势文化面前,成为了一个弱势的、面目模糊的他者。他们对母国文化的维护与对西方文化的抗拒切断了其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而他们的子女,出生抑或生长在美国的印裔,则代表西方站在了第一代移民的对立面。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第二代移民,无法理解其父母坚持的印度传统,更渴望得到主流白人社会的认同,因此选择性忽视甚至蔑视印度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二元对立。  论文的第二章侧重于分析印裔移民的态度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于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作用。两代移民都在不断碰壁中开始反思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立场。拉希莉通过描写美国白人的包容和印裔移民的模仿,不断挑战西方文化的强势和权威,而原本作为弱势他者的印度文化也开始在第二代移民的心目中恢复其主体性和重要性,东西方的二元对立关系逐渐走向消解,为他们的重新定位和新身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论文的第三章结合第一、二两章的分析,探讨了以更为开放的心态看待两种文化的印裔移民,如何在美国文化与印度传统杂糅的情况下,重新自我定位,在“第三空间”构建起“印裔美国人”这一新身份。拉希莉通过描绘当代印裔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引导我们对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交流进行反思,只有用宽容、平等的文化心态去观照异质文化,才能找到不同文化对话与共生的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由四节组成,包括文化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文化对译文质量的影响、本领域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商标概述,本章研究商标的定义、商标与
法律的制定、解释和实施是所有社会必不可少的。语言是实现这些法律过程的基本手段。因此,法律以及法律语言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法律语篇,无论是书面语篇还是口头语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以及各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舞台,成为新形势下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2012年在纪念启功诞辰百年的活动中,我与启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史世奇不期而遇,瞬间记忆的闸门打开了:1991年5月初,启功先生对我说:他的弟子史世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
与已往分析零回指的文章有所不同,本文从信息激活的角度分析了汉语散文性语篇环境下,零回指在读者认知中得以确认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语境。通过统计在
提出了一种两个反向对称Ⅱ形双频左手材料结构,其中Ⅱ形结构是由在介质基板刻蚀的金属线和金属化过孔组成.通过模拟仿真及电磁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电磁波垂直入射时,该结构在
本文旨在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古代边塞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究。  中国古代边塞诗是中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战争的关联、
此论文研究的是177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研究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做出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语言学习观念与工作经历和语言学习水平有密切的联
近年来,国家针对建筑行业这一耗能大户相继出台了系列建筑节能政策和标准,建筑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夏季空调节能.在不降低室内舒适度的基础上进行节能.即高舒适、低能耗实践证
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日本企业文化对其产品开发的影响。 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如注重长远发展、重视员工的人本主义、强调协作的集体主义、重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