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谶言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7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神秘文化现象,它“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谶言发展过程中,两汉谶言的地位无疑是十分独特的。它不仅代表了这一神秘文学样式的高峰,还代表了我国历史上神秘文化思潮与现实社会较大程度的结合,对两汉历史、政治、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它出现以来,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不绝如缕,并且取得了非常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大多还是停留在哲学和史学的层面上,对于谶言的文学意义论述者较少,而对谶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更是鲜见。在谶言的发展历程中,两汉谶言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它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点所体现的时代性和文学性对汉代文学的发展轨迹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都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试图对两汉谶言进行宏观考察和具体分析,从两汉谶言的文本入手,反观谶言在两汉历史、文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谶言综述。首先对谶言的历史、内涵、名称予以解说,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其次是基于两汉“谶”、“纬”合流的现象对“谶”、“纬”二者的异同和关联进行辨析,得出具体明晰的界定,明确“谶”的独特研究价值;再次,概说谶言的缘起和发展,以时代推移为序,将其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期、发展期、鼎盛期和没落期四个阶段,分别阐述谶言各个阶段的特点,并明确本文研究范围。第二章:两汉谶言的文学特征和文学意义。对于两汉谶言的文本分析,本章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从谶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入手。通过对两汉史料的梳理,发现两汉谶言的保存样式以卜辞、童谣民谣、纬书及少数怪异的物象为主。第二节通过对两汉谶言言式和句式的归纳,发现其都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而这与同时代诗歌的发展轨迹趋同,在一定侧面也体现了谣、谚等民间文学及诗体形成、发展的历程。第三节从两汉谶言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其中体现出的直笔艺术及“赋比兴”、对偶、隐语等艺术手法与先秦两汉诗歌艺术相呼应,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从语言的角度看,两汉谶言中存在着文人的文雅庄重与民间的鄙俚质朴不同风格的语言样式,这不仅直接造成了民谣与文人作品风格的不同,也给传统的文人作品语言系统中添加了更为口头、实际应用的语汇。第四节两汉谶言对汉赋、史传文学的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客观上保留了一些正史文学所未收录的神话,丰富了我国神话资料的内容。而大量谶纬化的神话故事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题材和手法借鉴。第三章:多维视角下的两汉谶言。本章从文学领域之外的角度对两汉谶言进行多元解读。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谶言于统治者是有利的舆论工具,而不同的文人于它则有着不同的见解,主体的差异性态度折射出两汉谶言蒙昧功利的本质特点。同时两汉谶言对当时政治生活也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在立嗣、政权更迭、礼乐制度及君政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最后从谶言背后的谶纬思想入手,以社会文化学大小传统的角度分析谶纬思想所体现两汉社会文化内涵中的一些变动轨迹,而谶纬思想本身也能反映出大小传统界定的某些特征。在两汉谶言中,可鲜明地看到大小传统在两汉时期的转化渗透,而它们共同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其他文献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
本文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测定1%过氧乙酸在一定温度下不同pH值时的半衰期和有效期。实验结果证 In this paper, the chemical kinetic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h
我国是世界上甘氨酸生产国之一,目前中国甘氨酸的生产技术基本都采用已经被国外淘汰的氯乙酸氨解法工艺,虽然经过持续的改进,提高了反应的收率和产品的质量,但与国外技术相比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自上个世纪20年代左右鲁迅首开乡土小说的先河之后,接续到本世纪以来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显示了它旺盛
前期创造社小说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原初模式,是最早富有现代派意味的小说。它在融合中国传统小说模式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西方现代派小说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小说
亦舒是当代香港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持久的艺术魅力几十年来影响不绝如缕,在港台地区甚至一度出现“亦舒热”;同样以描绘感人至深的都市情爱故事为主的上海作家潘向
旅行活动是从熟悉的此处到陌生的他处之间进行的,而在出发和到达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缓冲带,即交通。在这个特殊的移动空间和时间内,旅行者可以产生出许多精细、微妙的感受或思
铁凝是一位当代文坛上创作颇丰的作家。她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当今读者的青睐,追踪其内因,一方面她的小说内容或温婉纯净,对现实、对人性有着既批判又关
民国词学上承晚清遗风,下启现代词学研究之滥觞,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阶段。在此期间,近代兴起的报刊杂志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已经取代了以往主要依
六广河特大桥为主跨580m的叠合梁斜拉桥,文中从理论上对该桥混凝土桥面板的结构设计、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和对策等进行阐述,并针对桥面板同时承受总体荷载和局部荷载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