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五脏六腑机能的枢纽。脾胃研究一直是五脏研究的热点。在过去的脾胃研究中,脾虚证一直是研究的中心,现在许多学者提出要重视对脾胃实证的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岭南地区常见的实证证型—脾胃湿热证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些有规律的指标,帮助临床上对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及治疗,同时为脾胃实证的研究提供可行途径。 本课题研究了脾胃湿热证各症状出现的频率,症状消失所需的时间,及湿热证的胃镜象特点。结果提示:脾胃湿热证各主次证出现的频率依此为:舌苔黄腻100%,胃脘痞满或胸闷或胀痛85.7%,食欲不振76.2%,口苦而粘47.6%,身困乏力71.4%,大便溏或有粘液54.8%,口渴少饮或喜热饮23.8%。症状消失所需时间以恶心最短(3天),胃脘痞满或胸闷或胀痛最长(21天),三个主症消失时间平均为15天。胃镜下充血、糜烂较明显,粘液糊浊,粘液量多。这部分研究从临床角度说明舌苔黄腻是脾胃湿热证诊断的首要依据,治疗后主症消失时间明显比次症长,进一步验证了湿热病邪胶着粘滞、缠绵难去的特点。 本课题在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的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室指标的观察,以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机理。实验中对42例(男31、女11)脾胃湿热证患者进行了胃肠动力学方面的检查,包括胃电图检查、胃排空功能检查及食管压力测定,并在胃镜检查同时以HPUT法行HP检测。结果发现:与脱虚组比较,湿热证组在胃电图、胃排空、食管压力测定三方面都存在异常,HP感染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清浊安中汤治疗2~4周,有效率达89.5%,部分复查病人胃排空异常也得到明显改善。说明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胃肠动力方面障碍,清浊安中汤治疗脾胃湿热证有明显疗效,HP感染对胃肠动力异常是否有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