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中度ICAS患者行眼部血流动力学检查来反映颅脑血管状态,从而进一步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单侧中度ICAS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性。方法纳入91例单侧中度ICAS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A组)及51例健康对照者(B组),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比值(PSV/EDV简写为S/D)。A组中同一病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颈动脉狭窄侧(A1组)、非颈动脉狭窄侧(A0组),分别比较A1、A0组与B组及A1组与A0组各组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评价各参数诊断阈值及效能,同时分析各参数与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1.A1组OA中PSV、EDV低于B组,PI、RI、S/D高于B组,CRA中PSV、EDV、S/D低于B组(均为P<0.05);A1组OA中PSV、EDV低于A0组(均为P<0.05);A0组OA中PSV、EDV高于B组(均为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A中EDV、RI、S/D其OR值均大于1。3.ROC曲线分析得到OA中RI对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899,最佳诊断界值0.655,敏感性88.6%,特异性66.7%)。结论单侧中度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患侧眼血流呈低速高阻力型改变。单侧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颈动脉狭窄侧颅内缺血较重,非狭窄侧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代偿作用。其中OA中EDV、RI、S/D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OA中RI的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作为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对神经网络活动和突触信号传递过程起到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蛋白质棕榈酰化是细胞内唯一可逆的16碳脂肪酸的修饰反应。目前研究证实人体中有23个酶负责蛋白质的棕榈酰化修饰,然而蛋白质的去棕榈酰化作用却只有4个酶参与,棕榈酰蛋白硫脂酶-1(Palmitoyl protein thioesterase-1,PPT1)便是
背景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又称脊髓延髓肌萎缩症(Spinal and bulbar muscular atrophy,SBMA),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肯尼迪病是一种X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是由Xq11-12位置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第1号外显子CAG重复序列扩增所致。病程进展较慢,以四肢及延髓肌受累、无力、男性乳房女性化发育及男性不育、性
背景脑梗死难以预测且发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往往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神经元凋亡主要发生于缺血半暗带,因此阻止该区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可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时脑损伤的程度。miRNA能够参与基因表达,抑制m RNA的翻译或促进m RNA的降解,对多种下游靶蛋白进行激活或抑制,实现对脑细胞凋亡过程的调控;腺苷是体内能量代谢相关的活
背景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很多复发脑梗死患者已经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但对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仍发生缺血性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其与复发脑梗死密切相关。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尚不明确,其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明确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是当前神经内科
背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目前被认为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遗传相关的疾病,以室间隔或室壁肥厚为特征。超75%的患者在静息或激发状态下可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ve,LVOTO),这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衰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使用药物治疗后仍有较重
研究背景地表臭氧(Ozone,O3)污染在我国呈逐年加重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证据显示O3吸入暴露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伤。近年来O3暴露所致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受到高度关注,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是空气污染以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易感群体。呼吸道是机体暴露O3的主要通道,本研究主要探索O3对小鼠呼吸道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目的以C57BL/6N小鼠为动物模型,应用微生
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CSVD)是一种影响颅内小血管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有多种影像学表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神经损伤与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可在临床症状前期出现异常表达。既往关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引发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可造成神经功能的损害。P38/MAPK通路是SAH后早期参与调控的重要途径,应用P38抑制可有效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在蛋白组学层面上,线粒体蛋白在SAH中的变化却少有研究。目的探讨SAH的早期阶段,P
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等。其中CMBs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SWI)上表现为信号强度均匀的小圆形或卵圆形病灶,主要反映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