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PPDA-CS的发生机制为Ⅳ型变态反应,随着染发的频繁,PPDA-CS人群日益壮大。一旦发生,就目前的医疗和科研水平而言,患者除了杜绝染发剂的接触,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PPDA-CS因而也成为目前染发人群和临床皮肤科医生共同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这对患者而言,随之而来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痛苦,甚至是自信心的丧失。本实验以染发剂中的主要着色剂成分,也是染发剂中公认最经典的致敏剂——PPDA为实验物,旨在找到PPDA-CS的剂量皮肤反应关系;找到PPDA-CS发生中的相关免疫指标;诱导免疫耐受出现的适合方式,以期对PPDA-CS的治疗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更安全的染发剂使用模式:评估PPDA在人体的致敏性特征。方法:1.用六组对应浓度的PPDA水溶液(C1 0.1%,C2 0.25%,C3 0.5%,C4 1.0%,C5 1.5%,C6 2.0%)诱导豚鼠皮肤Ⅳ型变态反应,采用局部涂皮封包法,每周封包一次,24小时后去除,重复8周。每次去除封包后2小时(D1),24小时(D2)和48小时(D3)评估局部皮肤反应,得到相对完整的剂量反应曲线。2.方法同1,取0.75%的PPDA水溶液,连续封包6周;随机分成2组A(1.5%)和B(0.75%)实验2周;组A再次随机分成2组(a1 1.5%,a2 0.75%)继续实验4周,组B继续原浓度实验4周;实验周期总计12周,在0,6,8,12周均取PPDA暴露皮肤活组织,用ELISA方法行IL-10,IL-12,IL-1α测定。3.对普通人群行24和48小时PPDA标准抗原的斑贴试验,评估PPDA在人体的致敏性特征。结果:1.C1反应性较低,最大反应率17.9%于W6出现;C2反应性较C1明显升高,最大反应率53.0%于W7出现;C3最大反应率76.7%较C2增加,W7出现;C4最大反应率明显增加,为96.2%,提前至W5出现;C5最大反应率85.7%和C6最大反应率92.6%于W4出现。最强反应(≥4分)最大百分率比较:C1未出现4分以上的反应;C2 4(23.5%)出现于W7;C3 2(6.7%)出现于W6;C4 4(15.4%)出现于W5;C5 3(10.7%)出现于W5;C6未出现4分以上的反应。各组别剂量反应曲线均呈现由强转弱的过程。2.IL-10皮肤含量(pg/g)在W6达高峰,组1和组2 W8的IL-10含量较W6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的IL-10值在W12较W6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在W12的IL-10含量低于组2。W6的IL-12含量大于W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8IL-12含量较W6明显上升;组1在W12的IL-12大于组2。IL-1A各组各周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48H-PT的阳性率1.8%和最大反应百分率2.2%均小于24H-PT的相应值3.8%和3.4%;24H-PT在D2达到最大反应的百分率11.5%大于48H-PT的相应值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时点持续上升的百分率在24H-PT为8.2%,小于48H-PT的相应值15.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3反应高于D2的百分率在48H-PT中为17.0%,大于24H-PT中相应值9.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D3较D2下降值在48H-PT中为8.5%,小于24H-PT相应值12.5%。结论:1.PPDA的不同剂量反应曲线和不同时点的分时曲线均反映其诱导的Ⅳ型变态反应存在免疫调节。2.小剂量抗原更容易使Th1/Th2向Th2倾斜,IL-10为一早期的免疫抑制因子;IL-10和IL-12之间的平衡与免疫调节有关。3.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结果一致,PPDA在人体的致敏反应也表现了免疫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