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其细胞因子网络十分复杂。任何对细胞因子或者网络中的某一环节产生影响的药物或干预措施可影响哮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年幼儿童急性喘息发作最常见的诱因,而细菌脂多糖可能是保护因素。目的:1.建立哮喘模型,从肺组织病理改变、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哮喘的免疫发病机制,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其影响,评价两者的抗炎效果。2.低剂量照射对机体的效应随剂量不同而不同,研究低剂量照射对卵白蛋白(OVA)激发的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HMGB1等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低剂量照射对哮喘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3.检测不同病原感染后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外周血HMGB1mRNA表达水平及CRP、WBC计数、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分析其相关性,研究HMGB1在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1.使用OVA建立小鼠过敏性哮喘模型,给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进行干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HMGB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标记肺组织HMGB1、IL-1β、IL-6、IL-10、TLR4蛋白的表达。2.OVA致敏后的小鼠给予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0mGy-400mGy),再激发建立哮喘模型,RT-PCR检测各组肺组织小鼠HMGB1、TNF-α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标记肺组织IL-1β、IL-6、IL-10蛋白的表达。3.检测不同病原感染后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的13个指标:RT-PCR检测外周血HMGB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夹层酶联免疫分析C-反应蛋白(CRP),用细胞计数器进行白细胞(WBC)计数。分析13个指标相关性及预测病原菌95%可信区间曲线下面积。结果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后哮喘小鼠肺组织炎症较哮喘组减轻。哮喘组肺组织HMGB1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第二周出现高峰。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MGB1的表达第一周出现高峰,然后逐渐减少;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后HMGB1的表达第二周出现高峰。两者不同程度地减少了IL-1β、IL-6的表达,增加IL-10、TLR4的表达。2 .在OVA激发小鼠哮喘模型组增加了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20mGy-400mGy)后,HE染色示OVA+70mGy组肺组织炎症较轻。OVA+50mGy和OVA+70mGy组与OVA+20mGy组相比,TNF-α、IL-1β、IL-6、IL-10的表达逐渐增强,HMGB1的表达降低,OVA+100mGy、OVA+200mGy和OVA+400mGy组的TNF-α、IL-1β、IL-6、IL-10的表达下降,HMGB1的表达增强。3.支气管肺炎患儿外周血HMGB1的表达:以1.0256为切点,HMGB1对诊断是混合感染还是单一感染的灵敏度为88.0% ,特异度为67.9%;以0.7472为切点,HMGB1对诊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的灵敏度为73.1% ,特异度为11.1%。HMGB1与WBC、CRP、IgM、CD3+、CD4+CD25+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HMGB1的表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1.HMGB1参与了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对细胞因子HMGB1、IL-1β、IL-6、IL-10、TLR4的影响较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明显,推测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抗过敏性炎症作用优于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低剂量照射对哮喘小鼠的效应随剂量不同而不同,50-70mGy低剂量诱导兴奋效应的产生,100-400mGy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和组织细胞的损伤效应。3. HMGB1可作为儿童支气管肺炎混合感染的有效指标,如HMGB1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小于1.0256可以排除混合感染。HMGB1小于1.0256同时WBC≥13×10~9/L单一细菌性肺炎的阳性预测价值是92.3%。适量的HMGB1表达增高可能是哮喘的保护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