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出生的韩寒是80后青春作家的代表人物,自在1999年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以一篇《杯中窥人》夺冠之后,韩寒便顺利地踏上了成名的道路。他先是因为“七科红灯”而留级,从而引发了社会上关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等教育相关议题的激烈讨论;2000年5月,韩寒出版了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以80后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此举也被视为80后作家在文坛的首秀;随后,他更是主动做出退学的决定,再度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过退学后的他仍以惊人的速度连续出版《一座城池》、《就这么漂来漂去》、等畅销书;2003年开始,韩寒出人意料地以一名赛车手的身份挤进各大媒体的版面,并因此被世人赞誉为“全能偶像”;后又经历了“韩白之争”“代笔门”等风波,如今的韩寒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娱乐明星。纵观韩寒的“成名史”,充斥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堪称是一部当代的英雄史诗。再观韩寒本人,虽说其身份是一名作家,并有不少畅销作品问世,然而世人关注的往往是他作品之外的东西。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韩寒显然已经被媒介符号化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媒介神话”。韩寒的成名离不开大众媒介。无论是天才少年、全能偶像,还是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每一次亮相都得益于大众媒介的大力支持。当然,新媒体在韩寒神话的建构过程中也功不可没,报纸上的文字延伸到网络媒体形成互动,并与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交织成网,以各个触角探寻着公众的注意力。新旧媒体在这场造神运动中,配合得天衣无缝,成功塑造了韩寒神话。本文拟选取2006年到2014年间《南方周末》韩寒的报道文本,并采集部分《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的样本,揭示媒体是如何一步一步塑造了“天才少年韩寒”、“80后作家韩寒”、“赛车手韩寒”、“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等一个个鲜活饱满又颇具传奇色彩的韩寒神话,同时作为“公知”的韩寒又是如何被消解并成功地娱乐化转型的。本文在解答以上问题的同时,希望能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媒介的文本生产机制,反思在商业化运作对媒介文本生产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