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短期融资支撑长期投资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现象是一种财务异质化现象,国内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短融长投”,这种现象会给企业带来流动性和经营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绩效,还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之中。因此,对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存在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理解企业生存现状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宏观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存在社会长期融资量不能满足社会固定投资,从而依靠大量短期融资来支持长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的现象。接着结合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分析发现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形成机制,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制度缺陷造成长期资金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导致企业“被迫”短融长投,另一方面是管理者非理性的投融资决策导致的企业“主动”短融长投。进一步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2010年-2018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得出结论:(1)我国企业确实普遍存在“短融长投”这种投融资期限错配问题。(2)金融市场存在直接和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融资渠道单一,大中小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等供给侧结构性的制度缺陷,导致长期资金供给不能满足实体需求,使得融资约束度高的企业“被迫”短融长投。而金融市场结构化改革和完善可以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直接融资市场中,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短融长投;影子银行的发展补充了金融市场融资渠道,使金融产品多元化,有效缓解高融资约束企业的短融长投;银行业竞争的增强也能够缓解银行垄断从而缓解企业短融长投。(3)国有企业是我国制度背景下特有的企业所有制,国有企业往往容易获得银行的长期借款。然而,本文发现国有企业短融长投这种期限错配现象更为严重。这是由于相对于民营企业,一方面银行缺乏对国企流贷的监管,甚至默许国有企业将流动资金用于长期投资,另一方面,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由于国企的特殊优势,管理者往往认为短期贷款展期不成问题,企业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较低,从而在投融资策略上主动减少长期融资的需求,增加过度投资和非效率投资,造成了更严重的“主动”短融长投。本文主要创新点在于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视角结合金融市场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发现我国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同时存在“被迫”短融长投和“主动”短融长投两个方面,并研究了相应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