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项目业已实施多年,对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其管理仍在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将先进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入到类似“211工程”等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管理之中,用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论文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研究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机制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德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完善我国“211工程”项目管理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国内外一般项目管理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对前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对高等教育项目尤其是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研究则非常薄弱。
第二,归纳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具有的独特属性。认为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由于受其所在领域的影响,具有六个独特属性:以科研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共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规模较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项目的非盈利性、实施过程的风险性、目标的多元性。这些独特属性,对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提出了特定的要求。
第三,分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相关主体行为的独特性,提出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涉及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高等院校和项目团队,此外还涉及供应商、分包商及中介机构等其他主体。这些相关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相应的主体行为关系,如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博弈、政府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委托代理、高等院校与项目团队问的委托代理、高等院校及项目团队与供应商间的采购关系、项目团队与分包者间的分包委托代理关系等等。
第四,分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项目组织形式有职能式、团队式和矩阵式三种,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鉴于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组织所具有多项目、重大项目族以及与日常教学和管理耦合等组织环境特征,论文提出多层嵌入式类矩阵管理模式是较为适宜于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即从整体结构上看呈多层次矩阵结构,并在传统矩阵组织形式中设立专门的协调部门(“211工程”办公室),且将一些对内外环境依赖小的单项目采用部门控制形式嵌入到矩阵中,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第五,依据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基于其知识领域提出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范畴: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管理。其中,费用、时间、质量管理最为重要,形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实现的三个重要约束。同时需要考虑人力资源、风险、沟通和采购等方面的辅助性活动。最后通过整体管理活动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管理范畴进行综合并加以协调优化。并且,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范畴中的各个相关内容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第六,基于项目管理理论,剖析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依次是:启动过程、规划过程、实施过程、控制过程和收尾过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启动过程,通常是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教育制度变迁,旨在提高国家大学的竞争力。规划过程充满了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相关主体之间的不断博弈妥协。实施过程在政府、大学和建设团队等三个层次依次展开,并且其核心是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立项评审。控制过程注重事前项目立项的评审控制和事前的检查惩罚控制手段。收尾过程以项目的验收为主,并注重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总结。
第七,研究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方法,并应用于具体实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规划方法的关键是依据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的分解体系建立项目管理的工作体系,然后确定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目标。由于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缺少经验,而且在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因此可运用未确知数学方法来确定高等教育重大项目管理的目标。高等教育重大项目控制的任务主要是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一般来说,进度控制主要采用横道图、网络计划、“S”型曲线或者“香蕉”曲线等方法;而质量控制主要采用检查对比、数理统计、方针目标管理等方法;而费用控制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偏差控制、估算等方法。而在对高校项目管理进行验收时,为了综合考虑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较为适宜。
第八,以上述理论分析为指导,在借鉴国外两个典型高等教育重大项目——德国的“卓越计划”和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重大项目“211工程”项目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211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认为我国“211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组织形式不利于科研平台形成、项目多目标设置中存在不合理、验收成果和费用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项目立项中存在竞争不足、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和不公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如促进项目管理在高等教育重大项目中的应用、转变组织形式、促进科研平台的形成、引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竞争机制、展开与其他教育科研项目的协调以及提高信息的透明和公开程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