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人民已经追求了一个半世纪。然而只有在今天的中国,人们才真正看到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曙光。 外来的挑战以及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常常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因。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一些资本主义强国的冲突,打开了中国长期封闭的格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在“侵略——反侵略”的外力推动下渐渐展开的。从“洋务运动”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一直采用“强兵富国”的发展战略。因为在这一特殊阶段时期,中国社会现状仍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前期。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生存、社会的安定与外部世界的挑战一直存在。层层原因使得以“强兵富国”为内容的战略导向成为保证中国现代化顺利进行的不容回避的主要发展范式。经过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和探索,中国终于重新获得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国家将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以及与此相关的高科技领域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点,开展了“赶超型”现代化“强国”战略,并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现代化推动模式,以此来促进“强兵富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渐渐摆脱了贫弱落后的局面,逐步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随着世界:主题的转换,国际社会已由“战争与革命”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时期,检验一个国家的富强的标准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导向也应从“被动防御式”转化为“主动迎接外来挑战”的自觉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从过去的“强兵富国”型转化为现时的“富民强国”型。中国的政治指导方针也从“不断革命”转化为改革旧有体制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至此,中国朝着“富民强国”现代化战略改革目标迈进。 这次改革是百多年来第一次在没有内乱外患的情况下,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展开的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运动。实现国家现代化,仅需热情是不行的,必须有效地克服以往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找出一条现代化探索的新路,而这种新路的寻找只能在对旧体制的否定与改造中进行。二十多年的发展成就表明,改革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趋势和切实选择。 从“强兵富国”到“富民强国”不仅是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转换,更重要的是昭示着治理现代化国家是依靠少数人的头脑,还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智慧。因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不能充分发挥,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所在。 国家的现代化与社会活力是分不开的,而社会活力来自于多样性的社会。只要这个社会能够满足人民的利益,那么,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现代国家的最终归宿。中国要现代化,就须与整个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与世界同步前进,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