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下的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学习激情不高、习作练习缺乏真情实感以及答题模式套路化等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感受力低下是其重要诱因之一,“感受力”作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它的培养需要引起教师们乃至语文界的高度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感受力”是指在平时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激发其生活感受,充分调动其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学生从而获得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主观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力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本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研究缘起、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感受力”的概念厘定与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该部分从分析当下小学中高学段学生感受力低下的现状出发,通过查阅与“感受力”相关的文献,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感受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发现了感受力培养的研究空间,对“感受力”概念进行了相关的界定,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反馈法、观察法和归纳总结法来展开研究。第二部分是现状调查,通过搜集信息、观看课堂实录以及访谈等方式,分析当下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育中感受力培养的现状,发现在当下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育中存在语文课堂缺乏激情、习作练习套路化和教师观念谨小慎微等现象,并对其成因进行了相关追溯。第三部分主要是理论探究,诠释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育中进行感受力培养的意义:“感受力”培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迫切呼唤、是提升学生理解力的重要手段以及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条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第四部分是实践策略探究,针对当前小学中高学段学生感受力低下的诸多现象,本文分别从朗读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三方面来论述小学中高段语文教育中的感受力培养策略,为了检测研究策略的实用性,本文选取了小学中高学段语文教材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为范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感受力的培养,并对此做出简要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