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一种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对职业学院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问题进行研究,揭示亲子沟通问题的状况,及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为家长提供有效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加强与子女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家庭教育更具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了解子女与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然后通过自编的《家庭亲子沟通状况问卷》对职业学院的学生和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比较,了解其家庭亲子沟通状况的区别。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所借鉴的《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职院学生亲子沟通状况的鉴别量表。2、两所职业学院的学生亲子沟通状况调查结果。(1)离婚的家庭子女比完整婚姻的家庭子女、再婚的家庭子女在与父亲的沟通中更有情感上的需要;完整的婚姻家庭子女比再婚的家庭子女在与父亲的沟通上更有情感上的需要。离婚的家庭子女比完整婚姻的家庭子女在与父亲沟通中冲突较小,而完整婚姻家庭子女又比再婚的家庭子女在与父亲沟通中的冲突较小。(2)在亲子沟通中,经济状况很好的家庭比经济状况低下的家庭有不安感和压抑感,经济状况低下的家庭又比经济状况中等的家庭有不安感和压抑感。在与父亲沟通中,经济状况中等的家庭比经济状况低下的家庭开创性好,经济状况低下的家庭又比经济状况很好的家庭开创性好,子女能够乐于接受父亲的批评,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3)父亲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父子沟通比父亲受教育程度是高中的父子沟通更有支配的需要,即子女更努力的表达自我的观点,直至使其接受观点。而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家庭母子沟通比母亲受教育程度是初中以下的母子沟通更具开创性,即在沟通中子女更乐于接受母亲的批评,更能够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3、通过自编的家庭亲子沟通问卷对职业学院的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进行沟通状况的统计,得出两所院校在沟通的相关因素上有显著的差异。(1)学生在与父母的沟通内容上,重点院校的学生以谈论学习为主,而职业学院的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主要以谈论家庭琐事为主。(2)在家中与母亲的沟通频率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明显高于职业学院的学生。这说明在亲子沟通状况上,母亲与子女的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3)在与父亲沟通上出现零沟通状况的原因时,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没有机会、得不到理解和家长爱生气等方面则明显高于重点院校的学生。(4)职业学院的大多数学生父母常对子女讲自己的困难(占68%)和对子女的期望(占32%),而重点院校的学生父母在这些上并没有特别的要求。(5)职业学院的学生在与母亲沟通时机中,畅所欲言和无法沟通的百分比高于重点院校的母子沟通,而重点院校的母子沟通时机中,抓住生活契机和在双方有需要时的百分比高于职业学院的母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