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有103座历史文化名城,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类似,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也需要可持续,即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留遗憾,实现代际间的公平与和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仍然是新形势下各地遇到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选择与保护工作相得益彰的发展战略,既能留住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又能促进城市机能、产业体系和社会网络等传统要素的创造性转换,完成与现代生活的对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学界和政界一大历史课题。   研究介绍国内外对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本文的第2章,分析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理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延伸、丰富为“保护+管理+发展”。本文第3章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即全面保护,突出个性的原则;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政策倾斜,全面参与的原则。本文第4章,从管理系统、法律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等方面,对英国、日本、美国、中国四个国家的名城保护模式作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几点经验。本文第5章,分析了影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城市定位与功能异化、城市单中心发展、原住居民疏散、历史街区产权制度等问题。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即搞好功能定位、产业选择、城市规划、管理制度、保护体系。其中,功能定位是前提,产业选择是关键,规划设计是龙头,制度安排和保护体系是保障。本文第6章,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独立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原则,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主导产业--旅游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曲阜旅游业发展为例,确定了评价指标标志值和权重,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总体评价。曲阜是孔子故里、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孔庙、孔府、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有“东方圣城”的美誉。国内许多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跟曲阜比,但从文化的高度、厚度和宽度来看,却鲜有可比者。曲阜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在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县市一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本文第7章,以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曲阜为例,分析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定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本研究充分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行政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个性分析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期为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被卷入到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来。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同类商品众多,网上商家信誉和用户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影响。为了提升销量,一些不良商家进行“信誉共谋”,即在“刷单”平台招募“刷单者”,进行虚假交易并发布虚假评论,营造出信誉良好、产品畅销的表象来诱导消费者。信誉共谋带来的虚假评论由于其隐蔽性而识别难度很大,消费者很容易将其视为真实评论从而误导自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峻的问题。企业需要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耗竭式使用,走可持续的新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