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东北农村土地关系与阶级关系的特征分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境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各种殖民政策使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农业移民计划和耕地垦殖计划的实施严重破坏了辽、吉、黑三省的农村面貌。东北农村的土地产权结构和阶级结构因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呈现出了与中国其他地区相区别的特佂:一、土地关系兼具封建与殖民性特佂。当时东北农村的地权高度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集中程度高于当时中国大部分省份。同时,由于超过60%的耕地被日本殖民者所侵占,它的土地关系又具有了殖民性特征;二、旧式地主有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一部分旧地主因为与殖民者联系在一起而被赋予了新的存在形式,而另一部分无法满足日伪统治需要的旧式地主则被其他成分的人代替了;三、佃农、雇农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地权的高度集中使无地户数量巨大、日本侵占地的经营方式催生了大量佃农和雇农、东北大农经济发展以及关内移民的影响。
其他文献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边区的物价呈波动上涨的趋势,这直接扰乱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秩序,于抗战不利。为稳定物价,边区政府以发展生产为根本出发点,制定了一系列平稳物价的措施,
在对网络新产物"博客"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博客现象对图书馆的几点启示,旨在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创新寻求新思路.
1959—1961年的大灾荒,历年来被史学工作者及一部分经济学、社会学工作者所广泛关注。但细究起来,不难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灾荒的严重程度及造成灾荒的原因两个方
新中国建立后,国内外形势严峻,党和政府通过建立农民协会去完成土地改革、基层政权构建以及调节农村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一乡村基层社会的三大主要战略任务。农民协会以贫农、
吴景超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是“胡适派学人群”在《独立评论》时期的主要撰稿人。然而,学术界对吴景超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十分薄弱,不但对其著述的整理遗漏颇多,而且对其
文章回顾了近5年在国内外发表的中国大陆各主要省市出生缺陷监测及神经管缺陷(NTDs)资料,2006-2013年全国NTDs总发生率加权平均为6.18/万,其中甘肃省的发生率为30.05/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