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脓毒症是ICU患者的主要死因,感染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发病率通常在40%~50%之间,恶性肿瘤患者是发生脓毒症的高危人群。尽管近几十年来医疗诊治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但脓毒症的高病死率并未明显降低,相反,其发病率还在增加。
脓毒症时肝脏是炎症反应最为剧烈和最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急性肝损伤可发生在脓毒症的任何阶段,是脓毒症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标志之一。且肝功能丧失可促发MODS的发生发展。
多烯磷脂酰胆碱(polyenylphosphatidylcholine,PPC)是已被临床所接受的肝保护剂,它可以通过对已破坏的生物膜进行生理性修复,增加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从而保护肝功能和酶活力。有研究发现PPC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抗氧应激作用,提示在脓毒症炎性肝损害方面PPC可能具有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对PPC的研究多集中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等疾病上,在脓毒症领域中研究不多。
目的:
通过大鼠内毒素致死模型,初步探讨脓毒症肝损害的作用机制及PPC对脓毒症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材料和方法:
[1]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进行动物实验。5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空白组(NS组)和PPC对照组(PPC组)各10只,内毒素损伤组(LPS组)和PPC保护组(P+L组)各15只。
[2]通过腹腔注射单剂大肠杆菌LPS制成内毒素致死性中毒模型,注射剂量为6mg/kg,对照组注射等剂量NS。在腹腔注射LPS溶液前24h和6h时分别通过尾静脉给药,其中PPC组和P+L组给予用5%葡萄糖溶液等倍稀释的PPC针剂,每次给药剂量为1ml/100g(即232.5mg/kg)。NS组和LPS组给予等量的5%葡萄糖溶液。
[3]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后的行为改变,记录24小时后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存活大鼠抽静脉血检测肝功酶AST和ALT。无菌条件下完整切除肝脏并迅速测量各组大鼠全肝/体重(L/Wb)%的比值和肝的湿干重比(W/D)。从中取样置入福尔马林液保存,然后,应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即用型二步法免疫组化法检查大鼠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
结果:
[1]在LPS注射后的24小时内,NS组和PPC组大鼠精神状态正常,LPS组大鼠精神萎靡,饮水活动少,P+L组精神状态较差,饮水活动较好。
[2]LPS注射后24小时内,P+L组大鼠死亡率低于LPS组(6.67% vs 46.67%,P=0.035),有统计学意义。
[3]HE染色观察,LPS组大鼠肝脏炎症反应强烈,炎性细胞聚集,肝实质细胞水肿渗出明显,NS组和PPC组肝脏形态正常,而P+L组介于两者之间。在反映肝脏水肿情况的12Wb%(4.09±0.28 vs 4.50±0.25,P<0.001)和W/D(3.52±0.27vs 3.84±0.18,P=0.004)两项指标中,P+L组较LPS组减轻有统计学意义。
[4]肝细胞转氨酶.AST(53.21±13.85 vs 85.25±18.91,P<0.001)、ALT(157.71±32.63 vs 225.63±43.47,P<0.001)的比较中,P+L组较LPS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5]肝组织ICAM-1阳性表达率(35.71% vs 87.50%,P=0.031)的比较中,P+L组低于LPS组。
[6]NS组与PPC组在上述指标的检测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在大鼠内毒素中毒发生前预先通过静脉的方式给予PPC,可以显著降低肝脏炎症反应的强度,降低肝脏的肿胀和渗出,保护肝功能。
[2]进行积极的护肝治疗,能够减少肝脏ICAM-1的表达。
[3]在大鼠内毒素模型中的使用PPC可能降低脓毒症的死亡率,且实验中高剂量使用PPC也提示了该药物的安全性,从我们的结果可以看出PPC在脓毒症治疗中具有的潜在价值,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