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正中神经返支的路径、毗邻及变异进行解剖学研究以探明腕管综合征术后部分病例,感觉恢复,而大鱼际功能恢复不良的病理机制,并且制定临床使用简便,又能较全面地给返支定位的体表定位法。[方法]:对20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在5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显微解剖,观测正中神经返支起点,走行,入肌点及与屈肌腱,掌腱膜,腕横韧带,大鱼际肌,掌浅弓关系,以确定返支走行存在哪些形成卡压因素存在。并以骨性体表点之间连线及恒定手部褶皱纹为基线测量正中神经返支起点(A)、最高点(B)、入肌点(C)。根据测量数据制定体表定位点。根据研究结果为基础进行腕管综合征手术方法的改进,并且实践到临床,实际开展腕管综合征的新术式。[结果]:⑴返支走行中一般绕过拇短屈肌后进入鱼际肌。解剖中发现近腕横韧带拇短屈肌起点处尺侧肌膜增厚形成致密的腱弓,80%返支正好跨绕此腱弓,距此腱弓2毫米远拇短屈肌浅头的尺测缘存在腱纤维束,正中神经返支跨过此腱纤维束后在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之间入肌。并且此腱纤维束出现率非常高,达85%(17侧/20侧),此腱弓和腱纤维束都可以对返支形成卡压。而且拇短屈肌浅头在腕横韧带的起点部分极不恒定,往往在腕横韧带中部起始,本组标本中就有4侧标本拇短屈肌浅头起于腕横韧带掌纵中线水平,位置比正常位置偏于尺侧,这时拇短屈肌起点处腱弓及浅头尺侧缘腱纤维束更易对返支形成卡压。17侧中70.59%是宽度较窄的窄腱纤维束(12侧标本),长为6.63毫米,宽为3.03毫米;29.41%是宽度较宽的腱纤维束(5侧标本),长<WP=41>为8.43毫米,宽为6.38毫米。国内外文献未见此结构的报道。⑵观察正中神经返支走行全程(起点至入肌点),返支从正中神经发出后呈弧形,返支从正中神经发出后呈弧形划个抛物线有起点、最高点,然后斜向下以锐角进入鱼际肌。还有一种情况返支起点较远(一般在腕管外),成锐角直接发出后,然后斜向下进入鱼际肌(这时起点与最高点是同一点)。本组标本中有11侧属于这种情况。返支的入肌点为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的肌间隙。返支走行过程中与2个屈肌腱有交叉走行关系:⑴在起点至最高点过程与穿过拇短屈肌深浅两头之间的拇长屈肌腱交叉,虽然有小段距离相离,但是拇长屈肌腱手术时操作上稍不留神,极易损伤返支⑵在最高点斜行往下时有的返支正好跨过示指屈肌腱,鱼际间隙感染后切开或示指屈肌腱手术时可能损伤到返支。⑶70%(14侧/20侧)返支通过掌腱膜深浅层形成的纤维通道或者穿过掌腱膜与鱼际筋膜形成的纤维膜。其余的是在掌腱膜下通过。这与文献报道相似。这种走行方式使得在掌腱膜处及穿过纤维膜可能形成卡压,或者返支起点较远的情况下进行掌腱膜手术时易损伤返支。⑷根据解剖数据及各点的高出现率结合手部的骨性标志及生理运动规律可以制定出简便较全面的返支定位法-握拳定位法(图2)。返支起点A点定位:握拳时中环指间线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豌豆骨连线交点。返支最高点B点定位法:握拳时中指指尖与拇指近节指骨基底尺侧,钩骨钩连线交点。返支入肌点C点定位法:握拳时示中指间线与拇指近节基底桡侧,豌豆骨连线(此线为拇短屈肌与拇短展肌肌间隙的体表线)交点。以此定位法检查20侧标本,定位率100%。[结论]:⑴本实验通过20侧成人上肢的显微解剖发现解剖中发现近腕横韧带拇<WP=42>短屈肌起点处尺侧肌膜增厚形成致密的腱弓,80%返支正好跨绕此腱弓,距此腱弓2毫米远拇短屈肌浅头的尺测缘有腱纤维束存在,正中神经返支跨过此腱纤维束。并且此腱纤维束出现率非常高,达85%,此腱弓和腱纤维束都可以对返支形成卡压。通过国内外文献复习未见报道。还观察到70%返支通过掌腱膜深浅层形成的纤维通道或者穿过掌腱膜与鱼际筋膜形成的纤维膜。返支通过这些结构时容易受到卡压。故以此为解剖学理论基础并结合以往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验及文献报道提出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时腕管切开,松解正中神经同时,常规探查松解正中神经返支观点,以减少腕管综合征术后感觉恢复,大鱼际肌运动功能恢复不良的并发症的发生。并在成功地应用于临床23人,34侧腕管综合征,而且恢复良好(34侧腕管松解时均发现全部或部分上述形成返支因素存在,8例在此处明显受到卡压),为推广以此方法进行腕管综合征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学数据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数据。⑵通过正中神经返支的解剖观测,并明确返支的与拇长屈肌腱和示指屈肌腱的交叉走行关系,掌腱膜手术中的危险区,以减少涉及这些组织的临床手术中正中神经返支损伤。⑶根据解剖数据及各点的高出现率结合手部的骨性标志及生理运动规律制定的返支握拳定位法可以简便,又较全面地给返支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