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作家丹尼尔·迪福的代表作Robinson Crusoe被誉为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这部小说自1902年首次被译介到中国,至今已有四百余种中译本。长期以来,对《鲁滨孙漂流记》中译本的研究从未中止过:学者们或从语言学角度做文本分析,或从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角度阐释其文化价值,从翻译改写理论方面开展实证研究。遗憾的是,现有国内外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皆着眼于译文本身,对其副文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及系统分析相对匮乏。在翻译研究中,副文本是呈现译本、译者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重要载体。深入考察并剖析《鲁滨孙漂流记》中译本副文本的历史价值、文本价值和史料学价值,形成系统的副文本分析,有助于《鲁滨孙漂流记》中译研究的深化。本文以《鲁滨孙漂流记》二十四个中文全译本的副文本元素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历史分期,将这些时间跨度与一百零八年(1905年-2013年)的译本分为三个时期。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视角,对译本的副文本元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分别从预备规范、始发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重建各个历史时期译本的翻译规范。基于对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规范的对比分析,本文结合译者序、跋、脚注等副文本元素,深入关照译本产出的预备规范,发现三个时期的中文全译本都基本遵循了当时的主流翻译规范。从历时的角度来看,《鲁滨孙漂流记》在中国大陆的汉译历程经历了从接受性到充分性发展的趋势。始发规范关涉翻译政策和翻译直接性两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译本所处历史背景、社会意识形态、诗学特征、译者特质及读者期待等元素,重建的译本始发规范显示三个时期的翻译政策分别为救国济民、新文化引入及对源语文本的自觉遵从。二十四个中文全译本中,除译者林纾不通外文,借合作者曾宗巩间接翻译外,其它译本皆为直接翻译。操作规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各种实际抉择。本文搜集比对了二十四个中文全译本的图书在版数据,发现某些译本字数差异较大。按照现行图书出版字数统计通例,笔者复核了这些全译本在版字数,确定李智、艾文2005年译本在版字数标注有误。此外,增译的脚注和尾注数量及其内容分类证明三个历史时期的标注情况呈正态分布,体现了译者们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及质量,自觉遵循主流翻译规范的努力。根据增译的目录详情推测第三时期有五个译本内容或有所删节,其全译真伪有待结合相应译文做进一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