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证候规律研究

来源 :陕西中医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p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奠定基础。   方法:1.文献研究:以“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为主题词,收集1979年至2011年的文献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现代医家对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认识的特点与规律,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输入,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文献资料中的证候信息进行分析。   2.专家问卷调查:制定专家问卷调查表,对“漫性肾小球肾炎的证候规律”进行专家问卷调查,结合文献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特点与规律。   结果:   1.文献证候特点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病位主要在肾、脾、肝、肺;病性主要为虚、阴虚、气虚、阳虚、湿、热、瘀、风、水浊、毒、气滞。   (2)证型分类混乱,重复率较高的证型是: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肾气虚>肺脾气虚>血瘀>水湿>湿浊>湿热>外感。   2.专家问卷显示:   (1)本次调查具有完整专家问卷18份。   (2)症状或体征出现频率排在前10位的是:下肢浮肿>腰膝酸软>蛋白尿>少气乏力>泡沫尿>尿血>易感冒>颜面浮肿>咽痛>肢体困重。   (3)本虚证候发生率依次是: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肺脾气虚>肾气不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标实证候发生率依次是:血瘀>湿热>外感(风热)>肾络瘀阻>水湿>湿浊。   (4)慢性肾小球肾炎只有蛋白尿和/或血尿而无自觉不适和舌脉异常时,所有专家均认为,以肾脏局部病理改变的微观辨证为确立治则非常重要。   结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类复杂,分型变异较大。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频数分析以及对专家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规律是:   1.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常见症状或体征是:①下肢浮肿②腰膝酸软③蛋白尿④少气乏力⑤泡沫尿⑥尿血⑦易感冒⑧颜面浮肿⑨咽痛⑩肢体困重。   3.本虚以气虚证发生率最高,气阴两虚证型最为多见,标实以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湿热和瘀血是慢性肾炎邪实的重要病机。本虚证: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脾气虚,标实证:血瘀证、湿热证、外感证、水湿证,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证型。   4.证候要素:病位主要在肾、脾、肺;病性主要为气虚、瘀、湿、热、风。   5.微观辨证值得引起重视。微观辨证作为传统辨证的补充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又一关键环节。整体辨证为主导、微观辨证为补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辨证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通过实验观察补肾中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讨论补肾中药对去卵巢术后骨质疏松大鼠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推广运用提供客观的依据。
目的:研究清肺化痰逐瘀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DP)模型大鼠血浆中TNF-α、Fbg的影响。   方法:将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称重、染色、随机[1]随机分为6组,每组10
目的:为观察芪地固肾方对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治疗效果,以及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对IMN患者血清PLA2R抗体浓度变化情况,探讨IMN的可能治疗机制,以西医综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芪地固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