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学者对金融市场中羊群行为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其中有部分是关于银行羊群行为的文献。国内部分学者在借鉴国外羊群行为模型基础上,对我国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做了不少研究,目前尚缺乏有关商业银行羊群行为模型和实证研究。针对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声誉、信息以及挤兑羊群行为文献综述的现状,论文总结和评述了这三类羊群行为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尝试将商业银行羊群行为分为三类即:商业银行声誉、信息以及挤兑羊群行为。分别进行模型和实证研究,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在Scharfstein和Stein(1990)基础上,建立了商业银行声誉羊群行为模型。应用贝叶斯法则推导出模型均衡结论:基于职业声誉问题的考虑,商业银行经理人往往会忽略私有信号,选择与他人一致的投资决策。与Scharfstein和Stein(1990)不同的是,本模型假设群体信念λ∈[0,1]以及信息关联度ρ∈[0,1](Scharfstein和Stein(1990)假设λ=1/2、ρ=1)。并进一步分析了初始声誉、群体信息、经理人能力对商业银行经理人投资决策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比率、房地产总产值贡献率、房地产不良贷款率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于房地产业之现象属声誉羊群行为。商业银行信息羊群行为部分,首先建立了两参与人博弈模型。证明了因信息获取需昂贵成本,商业银行经理人往往放弃信息挖掘,跟从他人行动。接着在Banerjee(1992)基础上,建立了多个参与人外生序列羊群行为模型,以此说明商业银行信息羊群行为具体发生过程。然后在Teraji(2003)基础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建立多个参与人内生序列羊群行为模型,具体阐述了理性羊群行为和非理性羊群行为发生条件。原模型假设参与人是同质的。与原模型根本性不同之处是,本模型根据实际经济生活把商业银行分类为:大型和中小型商业银行。两类型商业银行投资决策因性质不同而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等特征。最后以我国商业银行2007贷款投向前六名行业、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客户比率和十大客户比率、不同规模企业申请贷款与商业银行拒绝率等具体统计数据,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于大企业对小企业信贷现象属明显的信息羊群行为。并给出了信息羊群行为风险防范策略。挤兑羊群行为部分,在Bilt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1992)、Yorulmazer(2003)基础上,建立挤兑模型。因存款者关于银行运营状况的私有信息属噪音信号,小部分存款者的取款行为,对其他存款者来说,暗示着这些取款者拥有银行业绩不良的信息,因而引发了存款者非理性取款羊群行为。与Yorulmazer(2003)模型假设群体信息为1/2不同,本模型假设群体信息α∈[0,1],引入了存款者信息关联度,模型更接近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运作模式。本模型中的信号结构是三维的,而非两维。对衡阳城市商业银行挤兑风波案例以及部分商业银行存贷比和中长期贷款比数据资料实证分析表明,我们应加强商业银行挤兑羊群行为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声誉、信息和挤兑羊群行为模型建立与推导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