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文艺战士,周立波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写作文学评论,到后来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数十年如一日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以一个文艺战士的姿态,为革命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讲话》对周立波创作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他创作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就是对《讲话》精神的成功实践。他走在革命队伍的行列里,感召着革命的要求和时代的气息,自觉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来进行创作,革命就成了他这两部小说的起点。《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被历来的评论者冠之以“红色经典”,正是源于他对革命的直接书写。诚然,《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写的都是革命运动(《暴风骤雨》写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改运动,《山乡巨变》写的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合作化运动),因而周立波在小说中常常用农村革命和阶级斗争来完成对政治主流的回应。在他的小说中,以革命话语和革命暴力来回应主流政治,是他自觉的事。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是具有功利性的,革命者和革命本身都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审美愉悦的功效,文学的审美性是无功利的。如果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仅仅止于对革命的直接书写,那无疑会让读者觉得单调乏味。而事实上,周立波的这两部小说不仅突破了“单调”,而且做到了“有味”。究其原因,是源于周立波的“民间情结”,他把小说的审美归属和落脚点放在了民间这个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心。周立波的“民间情结”既包含着无限怀恋和关爱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人物、人情和习俗,又包括东北在内的整个中国农村的变迁和变革,同时无限憧憬着它们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正是他的这种“民间情结”促使他的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在坚持革命姿态的同时,不断追求文本中的“民间”这一空间的审美特性。在特定的文本中,革命和民间这两者是相安无事,还是相互抵触、各自争夺生存空间呢?当然,它们既融合也碰撞。对此,笔者以文本为依据,做了力所能及的分析。总之,文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需要接受历史检验。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自诞生以来,一直未淡出评论者的视野,甚至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固然与他的反映了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主题有关,但同样也离不开他文本中“民间空间”所具有的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