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其繁荣程度关系到我国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但是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性,使得农业的发展始终缓慢,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农业给予财政扶持。近些年来,“三农”问题成为政府的关注焦点,解决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国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1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相关部署。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总支出中投入农业领域的一部分资金,其资金规模和资金结构显示了政府对农业的关注程度和支农资金的投向。基于此,研究并评价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水平,有助于检验公共财政资金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科学的支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文将财政支农资金的绩效界定为农业生产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和农村社会发展三方面。在对财政支农的概念和相关理论依据进行介绍的情况下,分析了1978-2015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状况,分为支农资金规模、支农资金结构及支农资金绩效三方面。紧接着选择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BCC-DEA模型对2007-2015年全国31个省市财政支农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出全国及各省市支农资金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总体水平偏低,且东中西三大区域和各省市支农资金的绩效具有较大差异。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加大支农资金占比,建立长效增长机制;结合地区经济,合理配置东中西资金规模;健全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提高中西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