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IGF-Ⅱ基因印迹和免疫功能状态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列腺癌为老年病,随着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人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发展,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增长极为迅速。而且国内的前列腺癌患者大部分为中晚期,内分泌治疗疗效欠佳,80%的转移性患者会在12~18个月后转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病情继续进展,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寻找与前列腺癌恶性发展相关的因素,进一步筛选难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靶点,是前列腺癌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 与前列腺癌发生及进展恶化的相关因素较多,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1ikegrowthfactorⅡ,IGF-Ⅱ)的过表达与前列腺癌细胞株的致瘤性和恶性进展相关。IGF-Ⅱ的表达受到基因印迹的调控;基因组印迹是近年发现的一种不遵从孟德尔定律、依靠单亲传递的遗传学现象。基因印迹并没有改变DNA的核酸序列,而是通过亲缘特异性的表遗传修饰,使一对等位基因呈单等位基因表达或差异表达——即基因的表达取决于该基因源自父亲或母亲。如果特异性亲源优先表达基因缺失,包括正常沉默等位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导致双等位基因表达,或使正常表达的等位基因沉默,从而导致后天基因位点沉默,则这种表遗传改变称为印迹丢失。正常情况下IGF-Ⅱ来自父源的等位基因被转录,而母源的等位基因由于甲基化修饰而发生基因沉默,IGF-Ⅱ维持适当的转录和表达水平。从肿瘤发生的角度看,IGF-Ⅱ基因相当于功能上的单倍体,仅需1次突变就使该基因失活或活化,增加了肿瘤的易感性。目前已知许多印迹基因具有原癌或抑癌基因的功能,在wilms瘤、肝癌、肺癌、肾癌、胃癌和肠癌等肿瘤中也发现了IGF-Ⅱ的印迹丢失,但是关于前列腺癌组织中IGF-Ⅱ的印迹状态以及印迹丢失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第一部分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应答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产物,包括T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介导的特异或非特异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补体、细胞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共同完成免疫监视功能。但是尽管机体有如此多样的抗肿瘤免疫效应,肿瘤仍可在某些个体内发生和发展,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抑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随着肿瘤的进展,反过来又可能进一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体内部分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数量,探索这些患者是否存在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以便于今后在系统治疗前综合评定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一部分前列腺癌癌组织中IGF-Ⅱ的基因印迹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41例前列腺癌、2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和1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ⅡGF-Ⅱ基因印迹状态,分析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临床资料和疾病进展的关系。 结果 (1)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IGF-Ⅱ杂合子基因型分别为70.7%(29/41)、55.5%(15/27)和61.5%(8/13),无显著性差异(P>0.05)。58.6%(17/29)的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生了IGF-Ⅱ的印迹丢失,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13.3%,P<0.05)和正常前列腺组织(12.5%,P<0.05)中的印迹丢失率。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关系(P=0.199)。 (2)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前的血PSA数值无明显关系(P=0.616)。 (3)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前的骨转移病灶无明显关系(P=0.669)。 (4)IGF-Ⅱ基因印迹状态与前列腺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1.000)。 (5)经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癌IGF-Ⅱ基因印迹丢失组患者的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77%,而IGF-Ⅱ基因印迹状态正常组患者的1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为10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结论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IGF-Ⅱ基因印迹丢失发生率明显增高,并且发生印迹丢失的病例经内分泌治疗后更易进展。提示IGF-Ⅱ基因印迹丢失可能介入了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的形成。 第二部分前列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2005年5月~2006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初诊前列腺癌34例和良性前列腺增生22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B细胞(CD19+)和NK细胞(CD56+)的含量,同时检测Th1/Th2细胞因子的含量,包括IL-2、IL-4、IL-6、IL-10、TNF、IFN-γ。统计分析这些指标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 (1)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数量以及CD4+/CD8+比例与正常值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50%的患者B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参考值,29%的患者NK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参考值。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都无统计学差异(P>0.05)。CD3+T细胞与年龄呈负相关(r=-0.493,P=0.004),NK细胞与年龄呈正相关(r=0.478,P=0.006)。上述免疫细胞的数量不受患者治疗前的血PSA、肿瘤分期分级和骨转移的影响(P>0.05)。 (2)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IL-6的含量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r=0.323,P=0.047)和癌细胞分级(r=0.324,P=0.046)呈正相关;IL-10的浓度与患者治疗前的血PSA呈正相关(r=0.394,P=0.038)。 (3)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体内IL-2浓度(1.64±2.14vs11.57±10.42,P=0.001)和IFN-γ浓度(4.35±2.62vs16.74±20.88,P=0.026)较无骨转移者低,而IL-6在骨转移患者的体内较高(7.38±6.59vs3.90±1.42,P=0.049)。 (4)IL-2的浓度与CD4+T细胞(r=0.351,P=0.027)和CD8+T细胞数量(r=0.061,P=0.042)呈正相关,IL-6浓度与NK细胞呈负相关(r=-0.091,P=0.040),IL-10浓度与NK细胞呈负相关(r=-0.237,P=0.049),IFN-γ浓度与CD4+T细胞呈正相关(r=0.288,P=0.045)。 (5)IL-2/IL-6与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的血PSA(r=-0.235,P=0.012)、临床分期(r=-0.389,P=0.047)呈负相关。IL-2/IL-10与治疗前的血PSA(r=-0.010,P=0.042)和临床分期(r=-0.315,P=0.037)呈负相关。IFN-γ/IL-6(r=-0.133,P=0.049)、TNF/IL-6(r=-0.043,P=0.026)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 (6)骨转移的前列腺癌与无骨转移者比较,IL-2/IL-4(0.37±0.47vs1.44±0.90,P=0.003)、IL-2/IL-6(0.24±0.34vs1.39±1.46,P=0.020)、IL-2/IL-10(0.22±0.32vs1.47±1.45,P=0.013)和IFN-γ/IL-10(0.63±0.42vs1.98±2.21,P=0.028)都明显降低。 (7)31例患者行全雄激素阻断治疗3个月后,20例PSA降至4μg/l以下,11例仍高于4μg/l。两组患者的治疗前PSA没有统计学差异(P=0.185);但治疗后PSA降至4μg/l以下的患者体内IL-6水平(7.29±5.80vs32.69±25.46,P=0.032)和IL-2/IL-6(0.38±0.35vs1.28±1.64,P=0.037)明显降低。 结论前列腺癌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前列腺癌分期、癌细胞分化和发生骨转移正相关,提示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导致的免疫抑制是前列腺癌进展的因素之一。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同时影响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可能成为疗效预测因素。尽管前列腺癌患者体内主要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改变,并且不受治疗前的血PSA水平、肿瘤分期和癌细胞分级的影响,但是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明显改变,提示免疫细胞的功能也可能受到抑制。
其他文献
背景: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诊治,大多限于多次测量静息血压的基础上,由于在形成稳定的高血压前,机体长期处于无症状状态,至出现临床高血压时,已不可避免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故
目的: 1、以女性阴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曾忠铭等提出的阴道菌群分类方法,调查研究女性阴道菌群,探讨其与女性生殖道相关性疾病的关系。 2、调查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